由于連續三個季度利潤出現下滑,智能手機品牌HTC,這個曾經的準大佬,如今風光不再。
然而,僅僅在一年前的2011年4月,HTC的市值曾經達到338.8億美元,并且一舉超過諾基亞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
目前,HTC正在加快戰略調整,逐步將重心由歐美向亞太市場轉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HTC對于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仍未做好準備。HTC高、中、低端產品均面臨著缺乏競爭力的窘境。
連續三個季度利潤下滑
近日,宏達國際發布公告稱,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實現凈利潤新臺幣74億元(合2.47億美元),上年同期為新臺幣175.2億元。當季收入為新臺幣91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新臺幣1244億元下降了27%。
這已經是HTC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利潤同比下滑。
數據分析公司Chitika報告稱,HTC在2011年10月到2012年3月,市場份額從18.22%降至7.28%,跌幅達60.04%。尤其是2012年第一財季,HTC凈利僅為1.5億美元,營收同比下滑35%。雖然第二季度的盈利已經略好于第一季度,但同比仍下降了57.8%。
HTC全球銷售和市場部門主管杰森·麥肯齊指出,“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在短時間內推出了過多產品。”
此后,HTC對中國臺灣、巴西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辦事處進行了組織調整。
HTC表示,在眾多新興市場中,最重視中國大陸市場,HTC縮編巴西團隊、優化組織結構,以便在中國大陸市場集中更多精力。
HTC中國區總裁任偉光日前也指出,今年HTC計劃重點拓展亞太地區智能手機市場,希望在亞太市場的出貨比重能夠接近北美和西歐市場。
渠道短板
3年前,HTC曾是僅次于蘋果、三星的智能手機準大佬,并以專注智能手機的品牌形象力壓MOTO等。近年來高速增長的智能手機市場,本應為HTC提供更加活躍的舞臺,但在蘋果和三星業績節節高升之時,HTC最近幾年卻趨于沉默。
2007年成為多普達大股東后,HTC品牌正式進入大陸。此前,HTC一直通過貼牌多普達在大陸拓展市場,造成了水貨HTC和多普達品牌競爭的局面。直到現在,HTC仍然是水貨市場的熱銷品牌。
2010年7月31日,HTC的子公司宏達通訊落戶上海浦東,并宣布對其全資子公司威宏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追加資金,增資后公司注冊資本為1.1億美元。
同時,HTC還對宏達通訊有限公司增資1950萬美元,專營HTC手機在大陸的生產和銷售業務。
目前,運營商定制是HTC在大陸最主要的出貨渠道,占比超過40%。此前,HTC在歐美市場擅長與運營商定制手機銷售,但這一模式卻很難繼續復制到大陸運營商的身上。
“運營商對國內手機市場的把控能力越來越強,他們最看重的就是產品價格,與華為、中興等國產廠商相比,HTC產品的中高端定價正在逐漸失去吸引力。”一位熟悉HTC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由于進入時間晚,HTC在零售渠道也難以和三星、摩托羅拉、中興、華為、聯想等手機品牌商抗衡,在運營上也有待突破。
上述人士同時表示,在銷售渠道上,目前HTC的產品首先售給幾家全國性的大型經銷商,再由其把手機批給大區、省一級的經銷商,后者再將手機批給當地批發商,由批發商再批給零售商,最后才到消費者手中。
“HTC正在嘗試建立直營的分銷體系渠道,但是目前只有一支不到2000人的團隊,相對于三星直銷團隊的‘萬人斬’來說,遠遠不夠。HTC之所以在直營渠道上發力遲緩,是因為建立這樣的團隊費用率至少要達到收入的5%,一般企業很難支撐。”上述人士說。
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的數據顯示,39.8%的HTC手機用戶所用手機通過水貨渠道購買,這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習慣。
“HTC之所以在水貨市場上走俏,主要是因為行貨、水貨之間的價差,但是在運營商大幅補貼的情況下,水貨手機也失去了競爭優勢。”前述人士說。
HTC要在如此薄弱的渠道基礎上進行擴張,無疑要面臨很大的困難。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諾基亞不想積壓太多WP7手機庫存,正在削減WP7手機的生產訂單,并把重點轉向WP8,將人力物力轉移到WP8設備的生產準備上。減產主要涉及諾基亞的所有lumia系列,包括610,710,800和900。 【IT商業新聞網訊】 (記者 丹青>>>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8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