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是安全問題,一會又是知識產權,看似合理的背后總是閃現著貿易保護的身影。中國電信設備企業進軍美國市場之路注定不會平坦,注定還得歷經多重磨難。
337調查
“這個事情不是突然被想起來的。”8月24日,一位電信業知名觀察人士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電信設備制造企業的市場能力對美國影響非常大,美國認為一直都是一個問題。”
就在此前三天,即8月21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對來自中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生產的無線電子設備發起大規模的“337調查”,以確定這些企業是否侵犯美國企業的專利,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兩家知名電信設備制造企業中興、華為以及來自中國臺灣的宏達、宏碁等知名企業均為被調查對象。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的公告中稱,這次被調查的產品是某些具有無線功能的消費電子設備及組件,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移動熱點、無線寬帶調節解調器和掌上游戲機等。
同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稱,這次調查的起因是今年7月24日美國加州三家公司的申訴,這三家企業稱美國進口的上述企業生產的某些無線消費電子設備及其部件違反了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條款,并聲稱這些產品侵犯了它們的專利權,要求該委員會發布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
資料顯示,美國“337條款”是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的簡稱,其前身是《1922年關稅法》的316條款,后經修改的《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而得名。該條款被認為是美國重要的貿易保護手段之一。
“337條款”規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如發現貨物所有者、進口商或承銷商及其代理人將貨物進口337條款到美國或在美國銷售時使用不公平競爭方法和不公平行為,威脅或效果是摧毀或嚴重損害美國國內產業,或阻礙該產業的建立,或限制或壟斷了美國的貿易和商業;或者將貨物進口到美國、或為進口到美國而銷售,或進口到美國后銷售,而該種貨物侵犯了美國已經登記的有效且可執行的專利權、商標權、版權或半導體芯片模板權,并且與這些權利有關的產品有已經存在或在建立過程中的國內產業,則這些不公平競爭方法將被視為非法,美國應予以處理。
艱難美國路
對于此次中國電信設備制造企業面臨的337調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表示,將盡快完成調查并作出最終的裁決。按照程序,在上述“337調查”立案后的45日之內,該委員會將確定結束調查的目標日期:一般為12個月,較為復雜的案件可以延期6個月,即18個月結束。
市場普遍認為,337對中國企業來說,又是一次嚴峻考驗。如果涉案企業被裁定違反了“337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發布相關產品的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這意味著涉案產品將徹底喪失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
此次涉及的一家中國電信設備企業中興通訊對外表示稱,將積極應訴,愿意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則解決來自任何方面的知識產權爭議。
“以前在海外,這些電信設備廠商主要是在歐洲市場,現在面對美國市場,因此想有所作為更不容易。”上述業內知名人士對本報記者稱。
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以來,在美國發起的29起“337調查”中,涉及中國臺灣的案件共14起,其中1起案件可能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占比48.3%;涉及中國內地的案件11起,占比37.9%。
事實上中國企業在美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難題還不僅如此,安全問題也是一個時常被提及的問題。2007年,華為聯手貝恩資本(Bain CapitalPartners)欲以22億美元收購美國設備制造商3Com,不經過半年多的拉鋸戰,結果以失敗告終。據悉,失敗的原因在于一些美國政界人士擔心華為的介入將會影響美國國家安全。
2010年在美國運營商Sprint Nextel數十億美元的競標中,當時雖然華為和中興通訊的出價低于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以及三星,但仍被拒。據悉當時的原因是美國有關方面擔心這兩家企業的設備進入到重要的美國技術設施,可能會給美國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事實上因安全問題遭遇困擾的不僅華為、中興,成功收購IBM全球PC業務的聯想也曾遇到此問題。2006年,聯想在美國成功獲取了一筆價值超過1300萬美元的政府PC訂單,向美國國務院提供逾1.6萬臺臺式機及相關設備,但是美國國內部分勢力以所謂的“安全問題”,對采購計劃提出了質疑。美國國務院于是最后決定改變此前受到質疑的政府采購計劃,將不在涉及國家機密的部門網絡中使用聯想提供的PC產品。
顯然,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要想進入美國市場有所作為,還需要經歷多重考驗。
推薦閱讀
一些媒體報道稱,未來摩托羅拉可能放棄印度以及亞太區的市>>>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