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近日發布的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市場競爭格局進一步呈現平衡化傾向,整體收入同比增長領先GDP,凸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引擎效應。利好消息頻傳折射出電信業的良性發展態勢。近十年來,電信業受益政策鼓勵、經濟增長、人口紅利,經歷了一輪規模發展高潮。回顧十年漫漫路,如何看待電信業突飛猛進的歷程,未來國內電信業又將走向何方?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吳洪。吳洪指出,電信業亟需從規模增長的道路切換到質量效益的競爭道路,在提升自身服務水平的同時,挖掘數據業務等新興業務形態市場潛力,通過轉型打造全新的電信業生態鏈,進一步釋放電信業活力。
電信業失衡格局進一步扭轉
三大運營商前三季度財報顯示,電信業重組改革成效顯現,競爭格局走向均衡。尤其在3G新增市場上,三大運營商齊頭并進。改革重組之后,電信業冒出的好苗頭不僅體現在力量的此消彼長上,運營商的服務也得到提升,資費下調惠及百姓生活。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電信業務綜合資費同比下降4.8%;“十一五”期間,中國電信綜合資費水平下降約42%。
吳洪指出,2008年電信業重組目的是扭轉競爭格局失衡局面,從目前三大運營商的利潤率、增長速度看,改革重組的預期初步實現,但由于中移動在收入和份額方面仍居首位,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并未根本改善,顯示出電信業改革任重而道遠。
吳洪還表示,為扭轉電信業失衡局面,近年出臺了諸多不對稱管制政策,不過尚未收到預期效果。比如,資源共建共享無論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還是對綠色ICT產業理念趨勢,都十分契合。在這方面,高層應加快制定有效的監管政策,護航共建共享實現。另外,攜號轉網被認為能使用戶、運營商、國家三方受益,未來仍需堅定推動政策實施,刺激運營商改進服務質量。
構建生態圈補齊競爭短板
工信部于7月份發布實施意見,敲定電信業落實“非公36條”的實施細則,提出將引導民資通過多種方式進入電信業,積極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和參與范圍,并明確了八大重點領域。目前武漢、廣州等地方政府正在加快試點探索步伐,對民資的鼓勵政策開始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吳洪表示,今年高層密集出臺政策鼓勵民資進一步進入電信業,其驅動力不完全是投資因素,民資所具有的強大活力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當前全球經濟危機負面影響尚未消失,語音、短信收入下滑,運營商步入轉型攻堅階段,需要民資的活力來發揮鯰魚效應,從而進一步釋放電信市場活力。
另外,ICT產業跨界現象增多,互聯網企業、設備商,甚至風投資本紛紛瞄準移動終端,開發移動互聯網應用,不斷蠶食原本屬于運營商的市場蛋糕。而且,諸如微博、微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狂飆突進遠超想象,運營商所面臨的挑戰絕不可等閑視之。雖然運營商奮起反擊,但反擊力度顯得十分薄弱。吳洪指出,可替代語音、短信地位的增值業務尚未出現,運營商所處的尷尬環境由此可見一斑。反過來看,民間資本無論在經驗還是實力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運營商應充分利用民資的力量,構建全新電信業生態鏈,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力爭在市場競爭中奪得主導權。
效益競爭需以質取勝
近十年來,在改革紅利、經濟大發展刺激下,國內電信業市場迎來一輪繁榮期。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國內移動電話用戶數已接近10.85億戶,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80.6部;三大運營商3G用戶總量突破2億,基站達96.5萬個;固網寬帶用戶數量高達1.64億,位居全球第一。
與此同時,作為運營商收入支柱的語音、短信,收入增長逐漸放緩,難以推動電信業繼續高速成長。況且國內的移動電話用戶數量規模接近天花板,寄望實現之前的景氣度不再現實。如何盡快從規模發展的繁榮勝景中走出來,更多地轉向質量效益競爭,彌補語音、短信收入下跌所帶來的缺口,必須提上運營商的議事日程。
吳洪認為,從規模發展階段進入質量效益競爭階段既是電信業的普遍規律,也是國內運營商新時期轉型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此前語音、短信利潤豐厚,用戶增長與電信運營商收入形成正向發展關系,電信運營商的市場拓展也傾向于以量取勝,但勝景難再現。
因此,吳洪建議從三個方面推進差異化服務,進而提升經營質量和效益。首先, 3G時代,應用、終端的作用進一步放大,其拉動業務增長的巨大能力為各界逐漸認知。電信運營商需要更加注重提升用戶體驗,同時減少投訴量。其次,資費套餐改革進一步簡化,乃至將資費套餐的選擇交還給用戶,讓用戶真正做到明白消費,優化自身業務使用情況。第三,加快調整收入結構,大力發展數據業務,利用信息化應用開拓電信業市場競爭的藍海,挖掘新興技術的富礦。
推薦閱讀
在iPhone5的引入問題上,國內兩大運營商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開始“賽跑”。除引入時間外,合約套餐的補貼力度也成為兩大運營商競爭的焦點。 在iPhone 5的引入問題上,國內兩大運營商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開始賽跑。 據中>>>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