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浪潮中,寬帶提速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并成為全球多數國家提升經濟的核心策略。進入2012年,我國寬帶提速的窗口全面開啟,長期處于“慢進亦退”的尷尬局面終將改寫。
11月14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日前公布了我國“寬帶普及提速工程”完成的各項指標,截至目前,全國固定寬帶用戶數量達1.66億戶,2M、4M以上用戶比重分別達92.6%、54%,比2011年底提升14%,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數量超過2300萬,占全年3500萬目標的65%,FTTH用戶數已突破1000萬,全國平均單位帶寬價格比2011年底下降了18.7%。“我國實施的寬帶普及提速工程推動了寬帶普及水平,國內寬帶各項指標完成超預期。”
盡管我國寬帶提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與年初制定的目標還有不小差距。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公布的數據與今年年中如出一轍,下半年用戶增速不詳。
目標與成績有差距 下半年“零”增速?
信息化建設對引導和拉動消費的作用越來越大,但在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大力度,加強寬帶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普及光纖入戶也成為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焦點。
業界普遍認為,從國家層面加強對寬帶發展的扶持力度,是推動國內寬帶提速的有效舉措。2012年年初,一份以“國家寬帶戰略”為主體的頂層設計方案開始醞釀,發改委等六部委成立“寬帶中國戰略”研究工作小組及專家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實施“寬帶中國”工程,并將其列入“通信業十二五規劃”等等舉措,使得我國寬帶發展迎來了最好時期。
作為通信行業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3月正式啟動實施“寬帶普及提速工程”。根據工程目標,2012年,我國將重點提升寬帶接入能力,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超過3500萬戶;提升我國固定寬帶用戶的接入速率,使用4Mbit/s及以上寬帶接入產品的用戶超過50%;提高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新增FTTH用戶數超過2000萬戶,并將進一步擴大公共熱點區域無線局域網覆蓋規模,推動單位帶寬價格的降低。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截至目前,我國4M及以上寬帶接入產品的用戶已超預期,單位帶寬價格也有了大幅下降,但在新增光纖到戶覆蓋家庭數量上僅完成了65%,FTTH用戶數剛剛過半,與年初制定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記者通過對比今年年中,工業和信息化部在通報上半年通信運行狀況中公布的截至今年6月底的數據發現,兩組數據完全一致,下半年寬帶用戶增速未出現明顯變化,這也意味著,僅剩下的不足兩個月時間,我國寬帶普及提速工程將面臨不小壓力。
破除“最后一公里”障礙仍是重心
寬帶普及提速即是一項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長期任務。而在寬帶普及提速工程中,“最后一百米”接入障礙與用戶對寬帶的認知與引導成為了寬帶發展中難解的困局。
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寬帶提速普及工程重點放在了網絡互聯互通、用戶意識培養與引導以及網速測試規范制定等工作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此前介紹,今年下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從四方面推進工程實施:一是繼續督促企業做好建設改造計劃,增加投資,不斷提升接入網、城域網、骨干網和網間互聯互通等網絡各環節的能力;二是積極引導互聯網網站企業采取優化網站設計,增加網站接入帶寬等方式,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改善用戶上網體驗;三是制定相關標準,對網速測試方法、服務質量進行規范;四是加強宣傳和引導,向公眾普及影響網速的因素、提高網速的技巧等方面知識。
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制定的《固定寬帶接入速率測試方法》(下稱《方法》)通信行業標準報批稿完成編制,并向社會公示。《方法》規定了固定寬帶接入速率的定義、測試設備要求、測試方法等。該標準要求固網運營商搭建寬帶接入速率的測試平臺,并提出了詳細的規范標準,包括客戶端測試和網頁測試兩種方法。
據了解,《方法》是《寬帶網絡服務質量及評測方法》的系列標準之一。根據規劃,《固定寬帶接入速率測試平臺檢驗方法》、《移動寬帶接入服務質量測試方法》、《互聯網網間業務質量監測系統測試方法》、《互聯網業務服務質量測試方法》等規劃將陸續出臺。
同時,運營商普遍反映的“小區物業阻擾、高昂入場費”仍是光纖入戶最大難點。工信部表示,未來將與有關部門密切溝通協調、建立機制、加強監管,著力解決寬帶建設改造過程中的現實難題和影響寬帶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問題,深入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工作和互聯互通工作,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加大寬帶政策支持力度。
目前,全國各省市通信主管部門積極推動出臺地方實施指導意見,廣州、上海、四川等省市政府率先出臺了地方光纖到戶的強制性建設標準,積極爭取將寬帶建設納入城鄉規劃。
推薦閱讀
思科CEO約翰·錢伯斯(JohnChambers)周二在第一財季財報電話會議上稱,中興通訊是一個合作伙伴,而不是一個競爭對手。思科未來將擴大與中興通訊的合作。思科將致力于長期在中國發展。 據PcAdvisor網站報道,思科CEO>>>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