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視關于"寬帶造假"的報道,再次將國內電信運營商推到風口浪尖。
據報道,不少寬帶運營商提供的寬帶不達標,"假寬帶"現象非常普遍。部分寬帶運營商"一帶多賣",以獨享寬帶之名,行分享寬帶之實,致使網民花費高價,卻只能享受"不寬"的寬帶。
令人失望的是幾大運營商對"假寬帶"的表態。中國電信怪罪于二三級運營商購買寬帶后忽悠用戶,聯通則干脆選擇沉默。因此有人說,假寬帶讓中國網民很寒心,但更讓人寒心的是,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運營商卻吝于給廣大用戶一個合理的解釋。
事實上,"寬帶不寬"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根據2011年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寬帶用戶調查》顯示,全國的平均上網速度僅為199.3KB/s.調查發現,我國超過半數用戶的上網平均速度均達不到標定速度,國人的網上沖浪成了名符其實的"慢船".
而人們還要為缺斤少兩的服務付足夠的費用。根據調查,我國內地固網寬帶用戶上網,1M帶寬每月費用實際折合13.13美元,是越南的3倍、美國的4倍、韓國的29倍、中國香港的469倍。用"花錢買罪受"來形容中國網民內心的憋屈毫不為過。
筆者認為,單純怪罪二三級運營商未免有失偏頗,"一帶多賣"的現象屢禁不止,其主要源頭仍在于企業壟斷市場。在帶寬市場上,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作為壟斷寡頭,牢牢把控互聯網的接入,并擁有定價權,所有二三級運營商都要向其付費購買寬帶出口。寬帶成本高,致使下級運營商層層轉包,以攤薄成本推高利潤。
有專家指出,限制推廣光纖入戶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對國有企業的過分保護,致使企業沒有推動新技術的動力。這一切使得最終損失的還是消費者。從去年的"寬帶反壟斷"以來,有關部門呼吁要讓更多的競爭者加入到寬帶市場,推動市場價格與質量的合理化。今年9月,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將鼓勵更多的民資與競爭加入到寬帶運營中,讓市場更規范、用戶更滿意。這在國際上已經有例可循。香港是全球寬帶服務普及率最高的地區之一。目前,香港地區的電信運營商超過10家,企業間的并購活躍,競爭激烈,而一些電信企業甚至已經在歐洲開展業務,并且具有不小的影響力。從某些方面來說,這種繁榮除了得益于香港電信市場全面開放、不限制外資擁有權外,得力的監管制度營造的良性競爭、公平公正的寬帶市場環境也十分重要。
此次"假寬帶"事件告訴我們,利用競爭使市場更有序化是一種必然。只有創造一個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引入更多的競爭主體,同時有關部門真正履行監管職責,廣大寬帶用戶才不會受欺騙。
推薦閱讀
首席執行官本·韋華恩正努力將阿爾卡特朗訊轉型,因為歐洲電話公司的支出更少,而亞洲的競爭對手使公司面臨更大的壓力。未來三年來即將到期的超過20億歐元(約合26億美元)的債務使得前英國電信集團首席執行官扭虧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運營商壟斷如果不除 寬帶仍將不寬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