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格通信是個幸運的公司。它在2010年8月底IPO景氣時上市,預計募資14.96億,但實際卻募集了31.43億,超募了16.47億,超募率110%。對市值79億的海格通信來說,如何花錢成了上市以后最大的問題。
我認真地對比了一下,海格通信上市前,財務負擔不小,2007年至2009年,財務費用支出分別為663萬、745萬和1020萬,主要是利息支出。上市后,情況發生逆轉。巨額融資放在銀行賬戶上,每一天都在產生利息收入。2011年,海格通信29億資金在手,財務收入5789萬,超過當年營業利潤的1/4。
這看起來并不是件壞事,但對海格通信股東來說,這其實是件糟糕的事情。即便是五年期的銀行存款,利率也才4.75%。況且,公司出于營業資金周轉考慮,大部分不敢存長期,多為7天存款通知或者活期存款,即使打著擦邊球玩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也不超過5%。
這4.75%的利息收入并不能完全入袋,因為抵扣掉其他財務費用后,剩下部分須扣15%的企業所得稅,也就是說,這筆存款的實際收益率只有4%,甚至趕不上通脹速度。如果你是海格通信的股東,你還不如自己拿買股票的錢去存銀行,因為2008年開始,國家已經暫停收個人利息所得稅。
問題又回到股東回報核心指標凈資產收益率ROE上了。上市之后,海格通信2011年ROE5.49%,2012年上半年才2.34%。也就是說,海格通信對股東的賬面回報率,實際比錢放在銀行存定期還要少。
原因在海格通信的激進并購投資路線,比銀行存款的做法更失敗。海格通信走的是并購而不是自己研發的路線。
我前面說過,研發費用投入對通訊行業的重要性。但海格通信上市以來,研發費用并沒有明顯增長,每年投入在1.6億以內,與大手筆并購比起來,相形見絀。
截至今年6月底,海格通信31.43億的募集資金已經花去一半,剩14.28億。這種并購和花錢速度,在通訊設備行業,速度很罕見。
我統計了一下,自2011年以來,海格通信共進行了12筆并購,累計金額15.8億。并購對象包括生產軍用天線的陜西海通,團隊只有100人左右的射頻芯片生產商廣州潤心,生產對講機和數字集群的深圳天立通,6億增資海華作為民用通信產品整合平臺等等。
海格通信并購激進,并非指投資金額過大,而在于并購標的的風險。海格通信的并購對象主要以尚未盈利的小公司為主。其所收購的業務中,除海通天線、愛爾達外,多數尚未實現盈利,且今年實現盈利或有較大業績貢獻的非常有限。
再看海格通信購買這些公司時的高得離譜的PE。收購海華電子PE高達89.61倍,收購深圳天立通51%股權,PE86.35倍,這個公司2012年上半年仍然虧損204萬。海格通信收購這些盈利能力很弱的公司的價格,遠遠高于它們自己上市的身價。
所以,你看到的結果是,海格通信上市兩年多來,總資產大幅膨脹,從不到16億膨脹到46億,增長了近兩倍。但利潤增長速度卻從上市前的2.17億縮水到不到1億。原因在于,被大量的募集資金沖昏頭腦,盲目投資,高價收購一堆缺乏盈利能力的資產,攤子變得大而不強。
這不僅僅是海格通信,也是IPO暴富時期所有公司都面臨的問題。金錢如水,聚易散亦快。亂作為,不如不作為。
推薦閱讀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希望通過引入iPhone5改寫競爭格局。根據三家日前公布的10月份運營數據,中國移動3G用戶數為7931萬,中國聯通3G用戶達7006.7萬戶,中國電信3G用戶數也突破6000萬大關,達6274萬戶。 昨日,北京電信>>>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