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3歲女孩,在等不到媽媽的情況下,在西安市東關正街人人樂超市門口向路人連借兩次手機,沒人借,小女孩傷心地哭了。11日中午,在記者見證下,小女孩再次體驗借手機經(jīng)歷,結果10人中僅4人愿意借,4人說沒帶,一人說沒聽清楚,還有一人說沒電了。體驗完畢,小女孩又哭了(3月12日《華商報》)。
對這個13歲的小女孩來說,兩次借手機的經(jīng)歷都是失敗多于成功,這可能或多或少會在她的心里留下一些陰影。但筆者還是想對她和組織這次試驗的記者說:一次“借手機實驗”試不出真實的社會道德。
我們承認這個“借手機實驗”能夠反映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對陌生人的求助過于冷漠,比如社會成員之間的不信任感太強等等。但是這些道德范疇的問題,卻并不僅僅只是存在于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在起作用,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比如媒體經(jīng)常報道有違法犯罪分子利用借手機來進行詐騙甚至是搶奪,公眾在看多了這樣的報道之后,自然會提高自己的警惕心理和自我防范意識。在這種心理暗示之下拒絕借手機給這個小女孩,就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而僅僅是為了自我保護。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反而應該肯定市民具備較高的警惕心理和自我防范意識才對。
其實在試驗中這10個被借手機的人當中,有人可能確實沒帶手機,對于這部分人,我們顯然不能簡單地指責其“缺乏道德”;還有兩個人,雖然沒有直接把手機借給小女孩,但是卻幫助她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告訴其媽媽女孩的具體位置,這兩個人在保護了自己的同時,也幫助了別人,其做法尤為值得稱道。
樂于助人的價值取向永遠都不會過時,永遠都值得提倡,借手機給陌生人,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另類的見義勇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確實有待提高,“借手機實驗”可以看做是對我們的一個善意提醒。但筆者還是希望我們能夠以更理性、更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這件事,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難處,正如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曾經(jīng)拒絕了我們的求助,就把他打上道德低下的標簽,歸為另類一樣。
推薦閱讀
根據(jù)國外媒體報道,芬蘭手機制造商諾基亞(微博)已決定退出移動支付業(yè)務,兩年前該公司在印度推出了該服務。這一舉動是該公司計劃在全球范圍內(nèi)剝離非核心領域業(yè)務戰(zhàn)略的一部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借手機實驗”試不出真實的社會道德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0315/4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