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擬像的碎片·當代藝術展”在深圳美術館舉辦。本展通過時下藝術家的新近創作,以新媒體、綜合的藝術手段為主體,用虛擬敘事的方式,挖掘新興的藝術現象。作為參展藝術家之一,林欣的創新之處在于,能使“曲高和寡”的多媒體藝術與公眾之間如“游戲”般互動,此外,她對“多媒體藝術”的現狀及趨勢亦有獨到看法。
南方都市報:近年來,多媒體藝術發展勢頭蓬勃,影像、聲音、數碼等藝術形式不斷呈上展臺,在你看來,當今藝術界“數碼化”、“現代化”的風潮意味著什么?曾有學者評價“數碼藝術”僅僅是跟風,或者對高科技藝術心存偏見,如何評價這種說法?
林欣:多媒體藝術并不是近年來才產生的藝術形式,西方藝術家在幾十年前就不斷有探索,不過近幾年來,國內藝術界確實對其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在媒體報道、展覽機會以及學術批評方面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熱情。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從事多媒體藝術相關的藝術家,特別是年輕藝術家們面臨了比傳統藝術家更多更復雜的具體困難,比如新技術的研發和實驗、設備的軟硬件和場地、團隊的雇傭與合作等等,這些困難最后都會集中體現在資金的匱乏上面。因為我們清楚,新的媒體藝術的收藏體系并沒有建立起來,相關的資助也還是相對較少,藝術家們的實驗性作品也受到相應的制約,在整體的質量和數量上都與傳統媒介的藝術有著很大的距離,作品也以處于探索性階段的居多。所以,我還遠不敢說一個多媒體的、數字化的“風潮”到來了。
不過正如漢斯·貝爾庭所說,“新產生的媒體藝術是對媒體世界的一種回應”。每個時代都會有也必然有與之相配的媒介來傳遞藝術的思想。在今天,這種被各個新媒體勢力逐漸覆蓋的信息社會里,不出現多媒體和跨媒體的藝術才是不正常的。藝術其實一直都在吸收“高科技”,轉換和消化,和社會同步,豐富藝術的形式。每個時代都是如此。
南都:可否預言,未來幾年內,多媒體藝術會走向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多媒體藝術可以在哪些方面同古典藝術、傳統藝術相結合?
林欣:多媒體藝術其實一直表現出了一種“跨界”與“結合”的趨勢,比如影像與裝置的結合、電子影像與互動裝置的結合,所有的這些,都處在一種嘗試當中。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藝術家就新的媒體與傳統藝術的結合做過很多的實驗,從一個簡單的視角來說,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的作品。一類以新媒介為載體,向傳統的藝術形式學習,諸如邱黯雄的作品《新山海經》,用動畫把新的觀念和物體特征注入傳統的水墨圖像中,形成一部動態影像的新山海經,就是“高科技”與古意的一種詭異結合。通過這種反差的對比來喚起觀者的時空意識,更好地揭示今天存在的問題。
另一類作品是在傳統的藝術形式中吸收與結合新的媒介的特質,比如我一直以來嘗試的布面油畫作品,就是從模擬計算機三維虛擬的電子經驗的角度,以這種方式進行視覺和精神的實驗。作品通過三維數字軟件來模擬和生成虛擬特質的圖像特征,并結合油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傳統的藝術形式中,表現新的視覺特征和精神特質,探討人類心靈和欲望的另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延伸空間。
還有一類作品是完全遵從新的媒介的特征,充分發展其特性,如我和鄭達合作的媒體互動作品《你的世界———入侵計劃2》,以微博、短信為互動基礎,以電子影像為視覺特征,讓觀眾通過自身的進入與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一種反悟。參與者進入作品區域,用手機即可給接收器發送信息,短信的內容會在大屏幕上迅速地復制和傳播,帶來視覺的壓迫感,直到下一條短信發布。這時新的短信會快速覆蓋原來的短信內容,再形成矩陣的海量信息,循環反復。這些內容是由觀眾的參與而產生,可以是多位參與者同時發布信息,相互干擾,相互破壞。并且全國各地的觀眾也可以通過微博、網絡的發布來參與作品現場。這是一個以信息來反思信息、以媒介來反思媒介的作品。以自身的參與和自己制造的圖像來令自己得到反思。
南都:未來的藝術界一定是“多媒體藝術”的天下嗎?多媒體的產生,會對傳統的藝術觀、創作觀造成哪些方面的沖擊?二十一、二十二世紀的藝術創作觀,融入了多媒體藝術之后的創作觀,和過去的創作觀相較,會有哪些質的飛躍?
林欣:在日漸多元的社會形態下,某種單一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流派要獨霸天下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小了,綜合的、形態紛呈的藝術面貌才是正常的趨勢,多媒體的藝術應該逐漸受到更多的應有的重視,因為這些新的媒介是跟隨這個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是我們最日常的生活狀態的反映。
我們知道,科技的發展改變我們的生活常態和方式,而媒介的改變也會決定藝術的面貌,新的媒介在二維、三維的基礎上,可能加入了時間、空間、音效和因果關系,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和拓展了作品的可述形式,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就拿互動影像作品來說,我和鄭達合作的互動影像裝置《多物種C的起源》,是近年使用三維虛擬影像和電子游戲的互動程序的實驗之作,呈現出來的形式就是一個“游戲”,觀眾可以在現場像玩電子游戲一樣操縱畫面,建設自己的“家園”。如果不是參加展覽,平時作品放在專門的網站上,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像操作網絡游戲一樣進入作品。這個互動裝置探討的是關于建設的欲望,在展覽開幕的首日,很多觀眾并不敢輕易嘗試,但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在操作臺上互動得特別好,他熟練地在我設定的場景里盡情玩耍,圍觀者甚眾。他在游戲中創造的城市非常壯觀,是我們始料不及的。當他耗盡了資源被困在層疊的高樓里,不得不自殺性地選擇GAME OVER的時候,圍觀的觀眾驟然醒悟,找到了我藏在作品中的答案———建設的本質,也許就是一場災難性的破壞!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觀眾的互動和參與是作品完整的重要環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面貌和成敗。這類作品讓作者的思考得以延時呈現,讓作者提出的問題有著方方面面的答案,讓觀眾在你的設定里面去完成你的作品、體驗你的思考,并帶來很多未知的結果。
推薦閱讀
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年內完成組建:審批沖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多媒體藝術需要以媒介來反思媒介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0219/3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