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尤肖虎站到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他和他的團隊以“寬帶移動通信容量逼近傳輸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摘得標志著國家技術最高水平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桂冠。
他們得獎的理由是解決了“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容量逼近”這一世界性難題,簡單來說就是解決了4G下載的速度問題。對普通公眾而言,這意味著用4G手機下載電影《金陵十三釵》只需要1分鐘甚至幾十秒鐘,而用2G、3G手機,則可能要用上半小時甚至更多。
中國的移動通信終于從追趕世界變成了被世界追趕的對象。這背后,是中國移動通信領域的技術人員近20年的追趕:從2G(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時的全面落后、被動模仿,到3G(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時的苦苦追趕、縮小差距,再到4G(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時實現齊頭并進和局部領先。
2G還做得磕磕絆絆,就想上3G?
尤肖虎清楚地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業內討論移動通信在2000年會發生何種變化。當時行政主管部門的預測是,2000年全國會有800萬用戶。而到了2000年,移動通信的用戶數量是一億。
中國移動通信發展的薄底子,讓很多業內老人感嘆不已:上世紀80年代移動通信系統技術在國內基本是一片空白,所以在1G來臨時,中國無所作為;到2G時,國外的設備已經啟動,國內基站差不多都被國外設備商占領了,國內的研究機構幾乎找不到一個地方做第二代移動通信實驗。
1999年初起,36歲的尤肖虎擔任國家“863”重大項目“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研究與開發”(簡稱C3G)項目總體組組長,全面負責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有人潑冷水:你們二代都做得磕磕絆絆,就想做三代,可能嗎?
沒什么是不可能,硬骨頭可以一塊塊地“啃”。
2001年,在3G研發關鍵的網絡化集成過程中遇到瓶頸障礙,尤肖虎在北京的一個研究所里,一個多月沒出過研究所的大門,和科研人員一遍遍地檢查技術路徑和癥結所在,終于實現了既定目標。
尤肖虎的同事、東南大學教授趙春明在北京做現場測試,差不多連續一個月,每天夜里都要工作到兩點鐘,最后一兩天做測驗的時候,三四點鐘才睡覺,早上八點鐘就起來接著干活。加班時一天吃四頓肯德基,到最后,大家看見肯德基都要吐了。
就這樣,國內20余家科研單位、近3000名科技人員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和協同攻關,2002年,中國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現場試驗在東南大學首次成功進行。
你們的東西太異想天開了
3G技術,中國終于追上了世界的步伐,可這不是中國移動通信人的終極目標。他們希望能站在前列,引領這個標準。
2001年,當國際上Beyond 3G研究初現端倪、國內3G商業化剛剛啟動之時,尤肖虎就把目標瞄準了4G。
盡管當時中國的3G還沒有研制成功,但尤肖虎知道,那是遲早的事情。要想不跟著別人跑,必須比別人看得更高更遠。他把目光瞄準了10年后的4G。
尤肖虎和同事要給10年后的移動通信描繪一個藍圖。在國家科研立項的支持下,他發起了未來移動通信通用無線環境研究重大項目——FuTURE計劃。
這一次,中國真的和國際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我們面臨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庇刃せ⒄f,從概念構思到落實關鍵技術,到可行性,到標準化研究,到產品原型開發,到試驗推廣……他們必須在現有技術基礎上設計好一切。
沒人知道到底應該怎么做,每個教授都有自己的想法。經過不斷的討論磨合,這個團隊就在挫折中一路摸索過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一反過去集中的概念,4G提出分布式移動通信的構想。簡單來說,就是為通信修一條高速路,在原有的路面上,單位時間內的總流量提高100倍。
企業界不能接受這個過于超前的構思,質疑之聲一片:“你們的東西太異想天開了,這個系統太復雜,怎么可能應用?”
尤肖虎不著急,他把企業界、科研院所和高校拉到一起,共同參與這個標準的制訂。在一次次的研討中,慢慢地說服企業界,因為“有用的技術慢慢會發光”。
2006年10月31日,“4G外場實驗系統”在上海順利通過驗收,該系統在高速移動環境下的信息傳輸速率比現有傳輸效率提高了近1000倍;2007年,未來移動通信系統的網絡架構及基帶傳輸技術及其應用又獲得成功。
自國際4G技術標準開始征集以來,中國人做的提案數占到了將近四分之一,中國擁有的核心知識產權也達到了10%以上。中國人在未來移動通信領域擁有越來越大話語權。
各自閉門造車出不了大成果
真正做科研的人都犯怵去做管理。畢竟,與技術相比,人際關系更加微妙。
尤肖虎曾當過管理領域的“逃兵”。
那是1996年,學校準備提拔33歲的尤肖虎擔任“王牌”系——無線電系的系主任。
尤肖虎打了退堂鼓:一個搞科研的,讀了這么多年書,從來沒搞過管理,行嗎?再說,自己書呆子勁兒十足,還不把人全得罪光了?
在競選演說的前一天,他悄悄溜到合肥做科研去了。演說當天一大早,校長急了,電話追到合肥,“將”了他一“軍”:“只要你有能力,完全不會耽誤你的科研,你難道不敢向自己挑戰嗎?”
中了“激將法”的尤肖虎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把管理工作做好。
事實證明,尤肖虎做得還不錯。有他在的地方,就有干事的氣場:大家擰成一股繩,不管是什么學科,心思都用在了做學問上。
這種風氣是有“遺傳基因”的。1992年,尤肖虎進入剛剛成立不久的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當時實驗室的開創者程時昕主任對他認真、負責的作風頗為欣賞,沒過多久就主動推薦年輕的尤肖虎擔任實驗室主任。
總結這個實驗室取得的成績,程時昕說:“如果說實驗室的各個小組都是各自閉門造車,這個成果不可能大�,F在一定是靠很多人協作的。”
執掌3G帥印時,作為總體組組長,尤肖虎要協調的是20多家科研單位、3000多名科研人員。到4G時,這個規模又擴大了。
尤肖虎游刃有余。各方傳來對這個領導者的評價是:在這個團隊里,每個單位、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
他開玩笑:“我就是個打雜的。”實際上,這個組長知道自己必須干好三件事情:首先,個人能力必須是一流的;第二,為人必須正直,處理事情一定要公正;第三,要做一個好的“消防隊員”,要學會給別人一個釋放的機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基本原則更是堅決不可動搖:從國家利益出發通盤考量而不考慮個人得失,其中,這個“個人得失”自然也包括他所在的東南大學。
太注重短期效應會毀了一個學科
尤肖虎團隊的4G項目經過10年沉淀,終于在今年拿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在這10年間,學校給項目所在學科——信息與通信學科的經費投入是最多的。東南大學研究生院學科辦主任趙林度算了一筆賬:從2002年以來,包括“985”工程(一期、二期、三期)、“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省優勢學科”、“省重點學科”的經費投入,總共投入經費21724萬元。其中,“985”工程三期投入7200萬元,超過全�?偼度�3.2億元的五分之一。
在今年之前,這個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曾經拿過國家的科技進步二等獎。但是與學校對它的投入相比較,貌似不相匹配。
有的學院對學校的“偏心”提出了意見。
東南大學校長易紅反問了一句:你說,咱們學校還有哪個學院有可能沖擊世界一流?
他說這句話是有底氣的:一是這個團隊力量非常強,盡管已經取得的成績沒有達到學校希望的高度,但是趨勢看好;二是從整個行業和國外同行傳來的消息是,他們的研究方向大有前途。
“我們決定應該給他們時間�!币准t說,畢竟,學科發展不是短期的,必須有10年磨一劍的堅守。而學校應該做的是,只要看準方向就要全力支持。
如今,尤肖虎團隊拿了大獎,“從現在看,創新有過程,其中就有成果積累期,如果太注重短期效應,可能會毀了這個學科�!币准t說。
東南大學對這個學科愛護的結果是:這個學科的研究生按照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標準來培養,年輕的教師們成果頻出,以高西奇教授為例,MIMO傳輸技術相關理論成果的論文獲得了IEEE核心期刊最有影響的“萊斯”最佳論文獎。該獎每年只評選一篇,是世界移動通信理論最高水平的標志,也是該獎設立37年來首次授予中國大陸學者。
移動通信行業還在迅猛發展。尤肖虎團隊已經把目光投向了5G。他們在探索:能否通過極限,再提高一個量級,讓世界真的盡在掌握?
這個探索永無止境。
本報北京2月14日電
推薦閱讀
2012通信業增長速度有望再超GDP>>>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20年贏得通信領域話語權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0215/3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