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降臨,使傳統社會中的一些“瑕疵”有了放大的可能。低俗色情、盜版影視,這些原本只能在小范圍內傳播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傳播到全世界。因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開始了一場疾風驟雨式的打擊網絡色情和網絡盜版的整治活動。然而,對于這些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不良內容,如何監管和控制一直是個全球難題,而世界各國也在探索一條在打擊低俗和維護網絡自由的平衡之路。為此,記者采訪了居住在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5個國家的民眾,希冀從中一窺這場“全球打擊行動”的全貌。
美國:家規、校規、法規一起上
居住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尹先生有兩個已經上中學的孩子。他告訴記者,美國確實有很多色情網站,而且是合法的。但當人們登錄這些網站的時候,網站會根據法律規定彈出“你必須年滿18歲才能瀏覽”之類的警告。
在美國有各種過濾軟件,家長可以選擇安裝在電腦上,不過尹先生卻沒有裝。因為家里布的是無線網絡,他可以通過檢查路由器日志的方式來監視孩子們到底登錄過哪些網站。“我對孩子們上網盯得很緊,好在現在還沒有發現孩子去登錄那些不該去的網站,”尹先生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這些色情網站也不會大膽到在人們上網的時候主動彈出來。”
雖然家里的電腦是否安裝過濾軟件由家長自己選擇,但在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的電腦上,卻絕大多數都安裝了過濾軟件,對色情網站嚴防死守。 紐約的Robert Mauksch向記者證實,盡管這樣的屏蔽會“誤傷”一些無辜網站,但家長對此比較支持。而且據他了解,有些公司也會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安裝類似過濾軟件。尹先生對網站內容實行分級制表示支持,“這可能會對孩子有益”。
至于利用手機上網,尹先生倒不太擔心孩子們會這樣做。一來孩子在讀的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二來他把手機上網功能關閉了,另外,除非緊急情況,短信也不被允許。如果孩子偷偷使用這些功能,那么這筆賬單要他自己付。不久前,尹先生大兒子給朋友發短信一個月花了20美元,最后只好動用自己的零用錢,因為他違反了家規,父親當然拒絕為此付錢。
有法可依
在整治網絡色情方面,美國最有經驗,針對兒童互聯網保護的相關法規也最多。在美國,根據《兒童互聯網保護法》,向未滿18歲的青少年傳播色情內容是犯罪,并且規定公共網絡資源必須安裝色情過濾軟件。政府對學校、公共圖書館建立網絡過濾技術系統提供資金支持,網絡技術服務商在給學校和圖書館提供過濾技術服務時要給予優惠。《兒童在線保護法》也規定,商業性的色情網站不允許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瀏覽“缺乏嚴肅文學、藝術、政治、科學價值的裸體與性行為影像及文字”的內容。第一次違反者將被處以五萬美元以下罰金,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兩罰并用,并可每天一罰。
此外,相關政府部門還向家長發放《網上安全家長指南》等資料,指導家長教育孩子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方法。除了政府的努力,很多非政府組織也參與其中,向政府機構舉報涉及兒童色情的違法網站。企業參與也很積極,有運營商和內容服務提供商聯手封殺相關論壇,微軟公司則開發了一款軟件,通過技術手段自動查找比對網上那些兒童色情視頻。
德國:違規視頻都被屏蔽
盡管德國文化部部長最近批評政府在打擊網絡盜版上表現無力,但在德國學習和工作的夏先生和孫先生都向記者表示德國對于盜版的打擊是非常嚴厲的,曾聽說有中國人用BT或者電驢下載被警告,甚至被罰款起訴的事件。在德國的下載網站,都沒有國內網站那樣明目張膽有各種各樣的盜版視頻。
在德國,個人下載盜版歌曲或電影通常不會有事,因為被確認違法的是提供下載的網站或者個人。不過夏先生表示,由于BT、電驢等軟件還提供自動上傳,如果在下載的時候不關閉上傳功能,那就違法了,因為參與了傳播盜版內容。
就孫先生在德國上網的體驗而言,是比較“讓人火大的”,比如Youtube上很多視頻在德國都不能看,會被提示“該視頻在您所在國家不允許”。
此外,有些視頻鏈接經常會被提示“您只有在登錄后才能觀看此視頻”、“已將以下內容標識為可能令人不快或者不當的內容。建議觀看者慎重考慮。請確認您希望觀看該視頻”、“該視頻或群組可能包含不適合某些用戶觀看的內容(如由 Youtube 的用戶社區所舉報的內容)。請確認您希望觀看該視頻”,或者直接就干脆提示“該視頻無法播放”。
有法可依
1997年6月13日《信息和通訊服務規范法》(即《多媒體法》)在德國聯邦會議獲得通過,明確了互聯網內容傳播過程中各個環節、各個機構的責任和義務,極大地方便了監管和查處。此外,德國政府還通過了《電信服務數據保護法》,并根據發展信息和通訊服務的需要對《刑法》法典、《傳播危害青少年文字法》、《著作權法》和《報價法》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補充。
日本:開發P2P軟件者被抓
手機在日本非常普及,中學生基本人手一部,小學生使用手機的也越來越多。旅居日本多年的許先生告訴記者,日本實行實名制,未成年人的手機如果要開通上網,必須由家長陪同前往電信運營商營業廳簽字表示同意,孩子的手機才可以開通上網,而且未成年人手機所上網站受到電信運營商嚴格監管。
學校、圖書館或機場的公共電腦也被要求安裝過濾軟件,而且每個人使用完之后,這些公共電腦會自動清除個人記錄。因為《個人情報保護法》規定,姓名、生日、住址、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不得被隨意泄露。
在許先生的印象中,日本網絡不會發生人肉搜索,因為根據法律規定,如果有人把某人個人信息在網上公布,那這個發布者就違法了。據許先生了解,日本有一些公司專門用人工24小時監控特定網站,一旦發現不良信息或者對客戶不利的信息,就會立即采取措施,比如聯系網站管理員或者發律師警告信等。
日本對于網絡盜版的監管也非常嚴。奚先生在日本訪問國內的優酷等視頻網站,有些視頻是無法瀏覽的,并且還會跳出“根據當地法律不能觀看”之類的話。許先生告訴記者,在日本也有視頻網站,但絕對不會有盜版內容,甚至使用免費搜索引擎都很難搜到藝人的照片。在他記憶中,曾有人開發過類似BT的P2P軟件,但多年前這位“技術先鋒”就因為開發該軟件被抓。
有法可依
雖然日本沒有像韓國那樣實行網絡實名制,但《提供商責任限制法》規定,若網頁或BBS上傳播的信息對他人名譽等造成了侵害,受害者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商公開信息發布者的名稱、住址、電子郵件地址及相關IP地址。
2009年4月起實施的《加強青少年網絡環境安全法》規定,移動通信運營商在向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提供服務時,有義務在手機中安裝有害信息過濾軟件。這是日本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手機過濾軟件的地位。有的運營商甚至會在晚上10點至次日早上6點之間,讓手機自動中斷上網功能。《交友類網站限制法》規定交友類網站在做廣告時,要明示禁止兒童使用,網站有義務采取措施確認使用者不是兒童。家長作為監護人,必須懂得如何使用過濾軟件過濾兒童不宜的內容,并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
記者手記
互聯網監管是意識問題
網絡色情、網絡盜版以及網絡不良信息等,在各國都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然而,在人類文明存在的歷史中,互聯網的存在著實短暫,各國對互聯網的管理都無先例可循,只能積極探索。
目前各國對互聯網監管在各自的法律框架下各不相同,頗多爭議,亦可謂是盲人摸象。就連已經實行網絡實名制的韓國,居住在當地的華人告訴記者,還是會出現漏網之魚;而在法律甚為嚴格的新加坡,十歲女孩的媽媽也會擔心孩子受到網絡不良內容的影響,因此并不鼓勵孩子上網。
盡管互聯網管理這條路并不好走,但一個普遍的管理脈絡是立法者搭建好法律框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各方聯動,同時加之個人的自覺行動。尤其是在保護兒童方面,一個得到普遍認同的做法是家長要主動擔當起監護人的監管職責,不能光依賴政府打擊,更應該自己掌握相關技能,指導孩子正確上網。
互聯網監管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意識問題。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1月11日消息:“禮品卡內200多元的余額莫名其妙蒸發了,客服人員承認是被盜用,卻表示不管,這是不是侵權?”消費者馮女士氣憤地向本報記者講述了在卓越亞馬遜網站購物的不愉快經歷。記者注意到,部分購物網站采用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互聯網監管是意識問題 全球各地無例可循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11231/25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