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這或許是中國搜索引擎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
這一天,許多習慣將搜索引擎設為主頁的網民還沒有從昨天的“百度被黑”事件中轉過神來,另一則更加爆炸性的消息又在傳開:谷歌官方博客宣稱已經作出決定,不愿意繼續審查“谷歌中國”搜索到的結果。如果有可能的話,接下來的幾周里,谷歌將和中國政府商議,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運行一個不必經過過濾的搜索引擎。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可能意味著谷歌將不得不關閉“谷歌中國”,甚至是谷歌中國辦事處。
這一消息可謂石破天驚。如果谷歌真的因此退出中國,那將會對中國搜索引擎業界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產生長遠的影響,可以說對于近期風雨不斷的中國互聯網行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讓我們把時間的指針撥回2005年,谷歌準備進入中國的時侯。當時李開復和谷歌的CEO施密特曾經有過一番對話,李開復將了跨國公司在中國失敗的經驗歸結為三點:一是不夠放權;二是忽視了客戶的需要,沒有在中國組建一支研發團隊;三是眼光太短。施密特理解了李開復的意思,他告訴李開復:“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Google在中國市場的成功也有五千年的耐心。”據李開復事后說,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承諾,他才會放心加入谷歌。
在李開復主政谷歌中國的四年中,谷歌的確是這樣做的。在06年谷歌市場份額跌到最低的時刻,面對著內部“收購一些成熟團隊、迅速打開局面”的建議,李開復力排眾議選擇了慢熱策略,從校園招聘做起,將谷歌總部的文化移植到中國來,在此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本土化道路。
在林軍的《沸騰十五年》中對這一選擇做了這樣的評述:“‘招聘戰略’既是李開復的優勢,也更符合Google的工程師文化。短期內,可能會失去一定的市場份額;長遠看來,建立一個幾乎復制“自下而上”管理模式的工程師隊伍,可能無論對谷歌的長遠發展,還是和總部更好的溝通,都更為有益。不過,由于沒有抓住2006年的戰局,谷歌和百度的爭斗中失去了一擊而中的機會,短時間內看不到谷歌超越的可能。”
現在看來,這樣的結果早在李開復與施密特那一番談話之時就已經確定。
最近在為電腦報做《谷歌中國困局》的約稿的時候,通過對谷歌中國的搜索請求量份額和營收市場份額的對比,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2006年以來,谷歌中國的搜索請求量份額基本穩定在20%左右,但以營收計算的搜索引擎市場份額卻在穩步上升到了30%,換言之,谷歌單次搜索所創造的商業價值大于其他競爭對手。這或許正是李開復在任上為谷歌中國的定下的策略:不落后于整個中國搜索引擎市場,同時不斷提升單位盈利能力,這正是保證谷歌中國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詳見電腦報年刊《谷歌中國困局》一文相關內容)。
為谷歌中國打下良好基礎的李開復于2009年9月4日離職。然而,谷歌中國并沒有能按照李開復設計的道路走下去。
在《第一財經周刊》記者駱軼航、徐濤撰寫的《Google China,in or out?》一文開頭就提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谷歌中國正在抹去李開復時代本地化的痕跡,從Google China轉變成 Google in China,究竟意味著什么?現在看來,谷歌所做出的石破天驚的決定并非是一時起意,而是由來已久積怨的爆發。
盡管有了施密特那一番“五千年的耐心”的保證,如同所有的跨國公司一樣,谷歌中國也不能免除總部一直以來指手畫腳的命運。在“三駕馬車”時代,據說谷歌中國聯席總裁周韶寧曾試圖招聘一個女秘書,卻被總部連續四次否決;盡管推出了符合中國法律的Google.cn,但當中的過程并不平靜,李開復曾多次飛回山景城總部回答來自各方面的問題;2008年5月汶川地震“哀悼日”之際,谷歌中國將Google.cn
推薦閱讀
自1月13日Google(谷歌)在自己的博客上稱將考慮撤離中國市場后,隨即引發媒體和普通網民的普遍關注,熱度甚至可比海地地震和千年一遇的日環食奇觀。這一消息對于互聯網上的博文寫手來說不過是又添上些有趣的談資。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谷歌中國困局:五千年的耐心在哪里?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11231/25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