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理會政治和國際博弈層面的各種陽謀論,單純從一個互聯(lián)網用戶的角度講,我當然不愿Google撤離。
用Google搜索新聞和圖片,用Gmail和Gtalk跟朋友聯(lián)系,在Google Reader里看訂閱的博客,在iGoogle看天氣查日歷,出門時在GPhone上用Google Maps里查路線,在Google Labs里體驗各種新奇玩意兒。Google至少占據了我70%的上網時間,幾家門戶和SNS分食了剩下的30%。至于Google在搜索業(yè)務上的那家直接對手,只會當有競價排名欺詐或者被黑客攻陷的大新聞時,才會想起它。
如果Google撤離,中國網民體驗到的Google產品質量就會下滑。既然在本土沒有研發(fā)和運營、.cn域名不再做監(jiān)控而被隔離、中國用戶數(shù)和本土收入下滑,Google用于服務中國用戶的資源定會隨之削減。接下來,中國用戶的體驗難免惡化,最終忠誠度喪失,轉而投奔其它公司和產品。而當沒有了Google的直接威懾,那些原本在產品質量和商業(yè)道德上不夠嚴謹?shù)膶κ謺尤狈ω熑涡暮捅薏吒校恢罆卸嗌俑們r排名類似的欺詐黑幕會更加張揚。
從一個平凡用戶的私心出發(fā),期望看到勢均力敵的競爭,期望看到市場力量不斷提升網民福祉。Google的自我標榜“不作惡”是一個相當高的標準。如果直接造成競爭真空而讓用戶受損,算不算一種“作惡”?孫悟空的偉大不在于為保護唐僧打妖怪,在于能同時忍受唐僧為保護妖怪而念的緊箍咒。
考慮到Google所提出的道貌岸然的撤離理由,一個稱得上兩全的備選方案是:Google中國業(yè)務與一家本土公司合并;由這家本土公司主導,承擔一切在本土進行的政策配合、關系協(xié)調、日常運營,而Google通過單純的產品和技術支持來換取品牌的繼續(xù)存在和財務收益,而不用擔負其所影射的道義責任。
潛在的本土合作者需要具備三個特征:和Google有合作的歷史;在本土市場至少有與百度一爭高下的勢力;在業(yè)務布局和互聯(lián)網整體競爭態(tài)勢上與Google互補。這樣看來,最靠譜的是騰訊,可以有80分;其次是阿里和網易,勉強60分。
這算不算癡人說夢?應該不算。
《環(huán)球企業(yè)家》雜志曾報道(該作者張亮不久前投奔李開復的創(chuàng)新工場做分析師),2008年初Google中國總裁李開復就收到騰訊一核心人物的電話,提出:QQ有沒有可能接手Google在中國的全部業(yè)務?這并非一廂情愿。早于2006年年中Google在中國最受質疑的時期,Google總部曾有高層主動提出,是否應該將中國業(yè)務與騰訊組建合資公司?
兩次機緣在后來都無疾而終。2006年那一次,據稱是因為Google中國高層團隊的堅決反對,認為在那樣一個非常時期,如此大的動作會破壞公司內外的信心,方案最終被擱置。2008年那一次,Google在中國處于迅猛布局、大幅拉近與百度差距的時候,當然不會有被人收編的內心渴求。
而現(xiàn)在,應該是個舊事重提的好時機。且不論Google受到的壓力和進退之兩難,重要的是從市場態(tài)勢看,有利于這兩家公司,有利于競爭和用戶。
第一,不僅Google需要騰訊接手,而且騰訊也需要Google。在搜索業(yè)務上,騰訊的搜搜一直沒有在市場上有過硬表現(xiàn)。而搜索和電子商務這兩塊業(yè)務,在馬化騰眼里絕對是“必須一戰(zhàn)”。
第二,騰訊接手Google中國業(yè)務,將對百度形成最有壓力的威懾和牽制。如果騰訊能把搜索用于激活旗下龐大的信息海洋,比如Qzone里的行為數(shù)據和QQ里的堪稱海量的聊天信息,應該可以產生巨大的潛在廣告機會和收入增長。而如果騰訊還能用合適的方式解決用戶信息的隱私問題,把這些信息加入到搜索結果,那百度將受到史上最殘酷的打擊。
第三,Google的主業(yè)搜索和騰訊的主業(yè)IM/游戲并不沖突,這是基礎。更上一層,Google今天所受到的一大威脅是,F(xiàn)acebook自成一統(tǒng)的行為信息并不在Google搜索的射程內,F(xiàn)acebook勢力范圍越大,Google活動空間就越小。與騰訊結盟將有助于Google對社交網絡行為信息的突破,更甚至把其用以與Facebook對抗的社交網絡開放標準Open Social和QQ進行一定的整合,這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間。最低限度,也能輕松把Facebook的勢力范圍永久性的擋在中國之外。
總結一下就是,Google和騰訊能相互補齊彼此最脆弱的那根軟肋,兩家聯(lián)手,甚至可能控制全球互聯(lián)網。各自的主宰勢力范圍,地理和轄區(qū)上以中國國界為線,業(yè)務上以社交網絡(相當于盾,牢不可破)和搜索(相當于矛,無堅不摧)為線,劃洋而治。以今天Google在全球、騰訊在中國的行業(yè)地位,兩家都不應該覺得冤枉。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這個假設留下的最大問題是:騰訊在中國就會變得過于強大,那時候,恐怕能阻擋騰訊一統(tǒng)天下的也就只剩下阿里集團。既然是從有利于競爭有利于用戶的角度出發(fā),期望Google把中國業(yè)務委托給本土公司,那么也應該同樣期望,最終接納Google的不是騰訊,而是等而次之的網易,阿里,或者盛大。
阿里接手Google中國的邏輯跟上面提到的騰訊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淘寶自從切斷了從百度來的流量后,面臨極大的為淘寶賣家尋找流量入口的壓力,這直接導致淘寶大量小賣家不能存活。Google旗下的搜索流量、以及Google注資的265.com和Discuz,都可以為淘寶大大方方解決這個問題。而最新消息稱,阿里已經就接手265開始與Google接觸。
當然,阿里若與Google結盟也同樣存在“過于強大、難以制衡”的問題。所以我倒是更樂于見到相對弱勢的網易能當仁不讓。丁磊技術出身、也有跟政府部門“頂牛”的歷史、早年網易曾使用Google的搜索技術、而且目前一直期望在搜索引擎上有突破,兩家人溝通應該問題不大。如果網易如愿,那么中國互聯(lián)網版圖會立刻由之前的“BAT”(B百度,A阿里巴巴,T騰訊)三國演義轉變?yōu)?ldquo;BANT”(N網易)四強鼎力。競爭越充分,網民受益就越多。
不過底線是,無論誰接手,都請盡早。除了考慮BAT這些純粹商業(yè)玩家的競爭和制衡外,中國互聯(lián)網又進來另一股強大力量,“國家隊”。很大程度上,BAT和Google們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與國家隊抗衡。從Google的“撤退”表演和最近的互聯(lián)網亂局里我們已充分領教到:國家隊很厲害。而經驗顯示,國家隊對用戶體驗僅僅有相對最弱的尊重。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yè)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一度沸沸揚揚的谷歌撤出中國市場的事件有了戲劇性轉變。據媒體報道,谷歌首席執(zhí)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透露,公司還在與中國政府就此事進行商談,他并不排除谷歌繼續(xù)留在中國的可能性,并以極富感情色彩的語言說“我們愛>>>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猜想:如果谷歌中國與騰訊合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11231/253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