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國外媒體今天撰文稱,由于官方電子郵件系統存在眾多缺點,導致印度大量公務員使用Hotmail和Gmail等免費電子郵件服務,但這卻有可能對國家安全等敏感領域造成潛在威脅。
以下為文章摘要:
免費郵箱
在上周的孟買連環爆炸案導致21人死亡后,印度總理辛格(Manmohan Singh)的辦公室發布了一封譴責這次恐怖襲擊的聲明,他們使用的是微軟Hotmail信箱。
使用免費電子郵件賬號的行為在印度公務員中非常普遍,他們都會登錄Hotmail、谷歌Gmail和雅虎電郵來處理公務,甚至會將這些郵箱直接發布在官方網站上,并印在名片上。
他們之所以不使用政府的郵件系統是因為該系統只覆蓋了10%的公務員,而且沒有最近的安全補丁,甚至無法通過手機訪問。安全專家表示,由于要通過國外服務器中轉,因此這種優先選擇免費電子郵箱的行為會威脅到政府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實性。
“這會導致災難。作為一個國家,我們竟然沒有意識到,敏感的政府信息應當通過安全的渠道傳播,而非Hotmail或雅虎電郵。這著實令人驚訝。”帕萬·杜戈爾(Pawan Duggal)說。這位印度律師曾經在印度最高法院打過多起IT官司。
本土企業
印度商務部會通過Gmail賬號發布宏觀經濟數據,而印度空軍也會使用Gmail來發布有關戰斗機采購項目的最新競標狀況。在7月6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印度檢察長古拉姆·瓦漢瓦迪(Goolam Vahanvati)也將Gmail和Hotmail郵箱列為與他聯系的最佳方式。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的IT行業產值達到881億美元,員工約為250萬人,使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包目的地。就連德意志銀行和花旗銀行等金融巨頭都是該國三大IT公司(塔塔咨詢、Infosys和Wipro)的客戶。
總部位于新德里的印度國家信息中心(以下簡稱“NIC”)開發的政府系統通常需要能夠上網的電腦才能訪問,而世界銀行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只有不到5%的人使用過互聯網,他們通常使用智能手機來收發電子郵件。
NIC網站顯示,只有政府高級官員可以使用智能手機訪問聯邦政府的電子郵件,但安全措施同樣禁止他們向其他NIC郵箱發送信息。
NIC總監B·K·蓋羅拉(B. K. Gairola)尚未對此置評。
安全擔憂
微軟印度分公司稱:“印度的政府和個人用戶有很多都使用微軟Hotmail,這顯然有道理。Hotmail方便、安全而且易于訪問。”谷歌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
就在恐怖襲擊發生前一周,辛格辦公室還使用Hotmail向火車出軌事故中65名死者的家屬發送了吊唁信。辛格發言人哈里什·卡爾(Harish Khare)并未對此置評。
要使用政府系統需要通過NIC的網站。NIC信息系統和反病毒部門負責人查蘭·普拉漢(Charan Pradhan)表示,過去10年間,NIC為印度310萬公務員提供了30萬個郵箱,幫助他們通過安全服務器訪問郵件。
普拉漢表示,印度情報局發布的指導意見顯示,公務員必須使用官方電子郵件賬號。
要在印度偏遠地區訪問NIC網站比較困難,這里能上網的地方很少,而且網速很慢。印度環境和林業部的公務員在官方網站上公布的是Hotmail和Gmail郵箱,因為即使用普通的手機也可以收發這些郵箱的郵件。
“對于一個私有IT行業如此發達的國家而言,這種情況十分值得憂慮。應當徹底停止使用私人電子郵件賬號。”印度互聯網和移動協會顧問拉克什特·坦頓(Rakshit Tandon)說。
缺點眾多
杜戈爾認為,公務員使用Hotmail和Gmail賬號還使得政府面臨潛在的法律困境。由于這些服務器通常位于印度境外,因此會導致網絡欺詐和黑客案件中司法權的復雜度增加。
印度最高法院曾經在多起案件中表示,不信任政府通過免費電子郵件發送的聲明和數據,所以要求政府通過官方電子郵箱重新發送信息。
杜戈爾說:“當一名官員通過免費賬號的信息為自己辯護時,信息的真實性便會面臨質疑。而且會讓對方抓住把柄。”
坦頓表示,在政府使用官方的電子郵件之前,必須要進行系統升級,從而修復一些漏洞,而且要對員工進行培訓。官方網站通常并不包含最新的安全補丁,而員工也經常會分享并使用常見密碼。他還表示,政府領域存在大量的漏洞。
黑客去年12月入侵了印度中央調查局(Cent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網站,并發布了一些反對該國的信息。印度媒體此前報道稱,該國國家安全衛隊(National Security Guards)網站也被黑客入侵,但該機構7月6日否認了這一消息。
在其他一些攻擊中,當研究人員發出警告前,印度政府甚至毫不知情。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6月27日晚間消息,國際奧委會公布的最新指南顯示,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運動員可以在比賽中自由使用Twitter。 北京時間6月27日晚間消息,國際奧委會公布的最新指南顯示,參加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運動員可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印度政府廣泛使用免費郵箱:或威脅國家安全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11230/20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