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上個世紀后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這個曾經一度沉睡的國家在覺醒后奮起直追,其發展之快成為全球焦點,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重要一極。三十多年高速的發展也孕育出一批全球頂尖企業,世界范圍的融合與競爭也讓中國的企業有了更強的生命力,海納百川地吸收全球營養會讓品牌走的更遠,尤其對于已經雄踞全球最大家電品牌寶座的海爾來說,情況更是這樣。
不久的未來,商場就會出現這樣一幕:在消費者專注地看著海爾的一款65寸LCD寬屏電視屏幕,屏幕上一個大桶正在冒煙,一個聲音提醒著消費者:“你只要注意力集中些,再集中些,會發生什么?”——大桶在一瞬間爆炸了!而這并不是已經拍攝好的不變的鏡頭,實際上正是通過用戶發射腦電波讓桶爆炸的。這種腦電波控制是通過一個雙向頭戴式受話器完成,受話器的一端附在額頭上,另一端通過一個鱷魚夾附在耳垂上。這樣就構成了未來世界“腦控制”之地,通過這種方式,用戶可以通過眨一只眼睛換臺,眨另一只眼睛調聲音大小,無需動手,一切操作都隨心而欲。
雖然這樣的“腦控制電視”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普及開來,但是現在值得關注的是:腦控制電視的樣機并不在日本、臺灣或者韓國出現,而是在海爾——中國的家電巨頭這里。腦控制電視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整完善,但是它展示了中國企業優化價值鏈的決心。
如果來到中國東南海濱城市青島,海爾生產和設計中心的博物館里,人們會清楚地看到這家企業的進步堪稱神速。海爾在十年間就取得了韓國公司需要二十年、日本公司需要三十年才能取得的成就。
而早在90年代,海爾還在為國內生產一些普普通通的產品,如四四方方的定時、笨重且嗡嗡作響的冰箱,但從那時候起,海爾的產品中伴隨著以下可愛功能的嘗試:甲蟲眼睛般的“青蛙電視”——要求小朋友回答完數學題才能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而今這些早已發生巨大變化,現在海爾集團5萬中國員工正在組裝全球最豪華的寬屏電視,其原材料是全球采購的方式,采用韓國的LCD和德國的液晶,這些家電產品在圣誕節、新年前后成為全球市場上消費者追捧的實惠、時尚之選。
根據海爾集團的近期規劃,海爾將在2014年占據歐洲8%的市場份額,2015年成為歐洲前五大家電經銷商。巧妙的市場營銷和物美價廉的商品,將是海爾實現這一遠大目標的有力保證。海爾集團歐洲區總經理孫書寶表示,“海爾要樹立起品牌意識,運用社會媒體和其他的數字化市場,讓更多25-45歲之間受過良好教育并且接受非傳統品牌的消費者接受我們。” 更為具體化的表述則是,在未來的5年內,英國等國家的消費者們將會看到海爾品牌更加頻繁的出現在足球場上、藝術和設計展上、技術討論論壇以及所謂的“媽媽博客”上,海爾將無處不在地展示全球最新最具競爭力的冰箱產品。
把海爾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冰箱廠發展成全球化集團公司的張瑞敏寫道:“海爾是海”,海的特點就是匯納百川,把各種水都變成湛藍清澈的水。如果直接說企業,海爾的精神就是吸收不同的文化,為不同的市場輸出它們想要的產品。曾經有這樣的細節成為這一精神的佐證:為滿足中國四川土豆農的需求,海爾改良了洗衣機,這樣土豆農就可以用洗衣機清洗土豆;在英國,因為當地人家裝方式很保守,歐洲標準60厘米的冰箱在那里不適用,海爾就特別制作55厘米寬的冰箱以滿足他們的廚房要求,而且冰箱冷藏和保鮮是1:1,以滿足為那些邊看電視邊吃飯的人們;又如在最近幾年,節能冰箱更受大陸消費者關注,海爾就特別針對中國市場改進相應的產品功能。可以說海爾一直以全球各地消費者需求為本,以不定型、超前的形式改善著全球用戶的家居生活。
目前,海爾每年將13.4億英鎊收入的4%用于技術投資,生產新型的抗菌洗衣機、三門冰箱,中間一層可根據需要變成冷藏室。經濟家情報局2011年報告稱:正是這些中檔的增值產品,讓中國品牌真正打擊了歐洲、日本和美國的競爭者;能夠威脅發達國家生產商的中國企業,從推土機到冰箱,輪船到摩托車,起重機到曲軸,無一不精于此道,而海爾更是首屈一指。
隨著全球化地位的確立,中國公司現在越來越少地依賴國外的投資和同行。2005年,60%的中國出口商品是合資企業生產的,但是到2012年,這個比例將降到50%。隨著工資的提高和國內技術的改善,曾經的西方公司的廉價勞動力生產基地——中國,已經變成了他們的直接競爭對手。就如孫書寶所言:“以前我們只銷售非常低端的產品,歐洲的競爭者不會感覺到任何威脅,但是當他們看到我們適應當地需求,生產一些有競爭力的高端產品時,我想他們一定感覺很不一樣。”海爾已經成為國際家電舞臺產品創新的強力推動者,在過去的十年間,悄悄承擔起引領全球家電發展的歷史重任,而且會將這一使命延至更遠的未來。
推薦閱讀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加快了工業化進程,而工業化促進了城市化,帶動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培育了大量的成熟的產業工人,并提升了國家經濟競爭力。這得益于中國一直高度重視制造業,制造業迄今仍然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爾十年成家電舞臺產品創新強力推動者
地址:http://www.oumuer.cn/a/zhibo/20111230/15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