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花錢辦好事兒,卻因這款預裝的軟件,把工信部推向“綠壩門”的公關危機中。這兩天,網民最熱門的話題就是“綠壩門”事件。一款過濾小軟件,被外媒們炒作成“鉗制互聯網”的工具,戴爾、惠普等外資PC商被描繪成深陷道德和市場的兩難選擇中。網絡輿論中,工信部更是被魔化成政府借此收集用戶信息的打手。
過濾軟件不是強制,不封網站,盡管信產部一再出面解釋,但網民們依然疑心重重,南都網調查顯示,八成網友拒裝“綠壩”。
金惠、大正身份資質受質疑
工信部稱,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已有106家網站提供“綠壩”軟件下載;完成了全國36個省區市20967所校園的安裝使用工作,總裝機數量達到261.8萬臺,如此高的裝機量,不少網友們懷疑兩家軟件制作者的身份和資質。
“我們是項目承包實施單位,無權接受媒體采訪,須請示工信部,有需要時再接受采訪。”北京大正市場部相關工作人員拒絕了記者的采訪。而記者打通鄭州金惠計算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CEO張晨民的手機,在聽到記者的身份后,對方掛斷了電話。
金惠公司網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1997年6月,注冊資金2000萬元。企業法人趙慧琴,曾任北京醫療器械研究所所長,中科院科海集團黨委書記、常務副總裁。
大正公司成立于2000年,由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和北京麥納新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組建。據本報記者查詢,該公司注冊資本為1000萬,法人代表孟東豫。
收集用戶信息成網絡盈利模式
對“綠壩”的另一個最大擔憂就是“收集用戶信息”,成為被裝在自家電腦的特洛伊木馬。記者在對技術專業人員采訪里,不少工程師認為,收集用戶信息在互聯網上非常容易做到,基本上已經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谷歌瀏覽器推出后,美國個人隱私保護倡導組織就曾控訴其收集個人信息。而微軟前幾年在中國也遇到過一場輿論危機,稱其反盜版補丁收集用戶信息,直到VISTA推出,還被技術工程師們指出放了十多個“后門”幫微軟搜集用戶資料。
打開一個cookie文件,你會看到一連串字符串。在這些字符串中,有一部分就是在你的電腦硬盤中放置cookie的公司專門用來辨認你的電腦的。像DoubleClick一類的廣告公司還進一步將所收集到的這類信息與用戶在其他許多網站的瀏覽活動聯系起來,隨著掌握的信息日益詳細,它便能使自己的廣告業務更加具有針對性。(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最初,大部分上網本都采用Linux系統,即使采用Windows,微軟也只能從中獲取一小部分利潤。因此,上網本的風靡反倒影響了微軟營收。 6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微軟投資者關系部門總經理比爾科夫德(Bill Koefoed)>>>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八成網友拒裝“綠壩”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3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