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與顧客建立聯系,我們無法排除競爭,我們的競爭激烈而又殘酷。但是,這時政府卻站出來說:英特爾你不應該和AMD競爭得這么激烈,英特爾你不應該這么好勝,你應該對你的競爭對手更和藹一些。我只能搔搔頭皮自問:我到底是在哪個星球上?”
5月15日,即將卸任的英特爾董事會主席克瑞格·貝瑞特博士毫無保留地把滿腔的嘲諷和不平丟給了一洋之隔的歐盟委員會。2天前,后者徹底激怒了美國芯片巨頭——它公開認定英特爾壟斷。
5月13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吸引了萬眾目光。歐盟委員會競爭總司負責人尼莉·克羅斯雙手舉起一塊嵌有英特爾處理器的電路板,向與會者宣布歐盟裁定英特爾壟斷罪名成立,決定對其處以10.6億歐元罰款——差不多是英特爾2008年凈利潤的三成,歐盟對單一企業的反壟斷罰金紀錄也再度被刷新。
一切都是拜AMD公司所賜。2001年,AMD對英特爾提起上訴,指責它利用不正當的商業手段促使客戶購買英特爾處理器,由此揭開了英特爾對歐盟委員會長達8年的反壟斷抗爭。
“英特爾損害了數百萬歐洲消費者的利益,在計算機芯片市場排擠競爭對手。這種嚴重的、持續的破壞歐盟反壟斷規定的做法是不能容忍的。”克羅斯的一番陳述措詞嚴厲。
今年68歲的克羅斯從2004年起擔任歐盟委員會競爭總司負責人,是內部公認的“鐵娘子”。對于今年底任期將滿的克羅斯來說,讓英特爾一案蓋棺定論相當于給自己的委員生涯畫上了圓滿句號。但對于不惑之年的英特爾來說,它可不打算束手就擒。
英特爾喊冤
“我們相信這一決定是錯誤的。”英特爾CEO保羅·歐德寧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達不滿。
歐盟委員會認定在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期間,英特爾在全球x86處理器市場占有率超過70%,而它濫用這種統治性地位從事了兩種形式的非法行為:其一,為了使電腦廠商全部或幾乎全部采用其處理器,英特爾全部或部分秘密地給予它們回扣;為了使主要零售商只銷售采用其處理器的電腦,英特爾向它們直接付款。這種折扣或付款行為實質上阻止了消費者選擇其他產品。其二,英特爾付錢給電腦廠商,使它們延遲或停止推出使用其競爭對手處理器的產品,并限制這些產品的銷售渠道。
但在英特爾看來,歐盟委員會無視微處理器市場中激烈競爭的實際結果是技術持續創新、產品性能不斷提升而價格不斷下降,自己也從未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只是以打折的方式開展競爭,這些優惠最終使消費者持續受益,英特爾并沒有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因此,歐德寧堅決表示“將提起上訴”。
國內法律人士向《IT時代周刊》解釋,返利、折扣等都可以理解為企業正常的商業競爭行為,但英特爾把不采用AMD產品設定為電腦廠商獲得優惠的前提條件,具有排他性,破壞了競爭秩序,這是各國反壟斷法所明確禁止的。
另一個引起英特爾不滿的原因,是自己居然又一次因為與AMD的競爭而成為反壟斷的靶子,這種態度在其聲明中也有所流露,“英特爾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并不意味著把競爭對手排斥在市場之外,客戶始終保持選擇權。目前,絕大多數電腦廠商都同時提供采用英特爾和AMD芯片的電腦產品。一家公司表現出色,市場就會回報它;當它表現不佳,市場也會相應地作出反應”。
早在2005年和2008年,英特爾分別受到日本和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的處罰,原因就是兩個機構認定其打壓AMD等競爭對手。而在明年3月,英特爾還將走上美國特拉華州地方法庭的被告席,因為2005年AMD在此對它提起了民事訴訟。
在獲悉判決結果后,AMDCEO德克·梅耶欣喜地表示,歐盟的這一處罰應當標志著英特爾在歐洲市場統治地位的終結,而且也是在“建立真正競爭市場”過程中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不過,雖然業界對英特爾受到如此重罰頗感震驚,但投資者的反應卻是出人意料的“不以為然”。5月13日當天,英特爾股價在美股收盤時只微跌了0.53%。業界分析,鐵娘子的判決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芯片市場格局,AMD從此案中撈得的實惠不多。
AMD方面雖然對案件判決結果表示高興,但梅耶也謹慎地預測,該判決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效果。
硅谷成重災區
據來自硅谷的消息稱,看到10.6億歐元的罰單,英特爾在這里的鄰居已為此感到心煩意亂。因為英特爾并不是克羅斯的最后一個目標,她希望在年底任期結束前“快刀斬亂麻”,盡快對一些列在調查“黑名單”上的美國公司下定論,其中包括谷歌、思科、高通和IBM等IT巨頭。
微軟一向被認為是英特爾的忠實盟友,二者在歐洲人的反壟斷的問題上也是同病相憐。去年2月,歐盟委員會以微軟利用收取高額專利許可費來阻止對手競爭,并無視其2004年3月作出的反壟斷裁決為由,對微軟處以8.99億歐元罰款——當時也刷新了歐盟委員會對單一企業的處罰紀錄。至今,歐盟委員會共給微軟開出三張罰單,總金額高達16.8億歐元。
歐盟委員會似乎想通過對微軟的處罰表明自己的態度:壟斷企業要么執行裁定內容,要么將付出更高代價。這也是眾多分析師建議英特爾不要提起上訴的原因之一。
面對軟硬不吃的歐盟委員會,處事態度一貫強硬的蘋果學會了低頭。去年1月,蘋果宣布將拉平iTune網上音樂商店服務在歐盟各成員國的價格,從而換來歐盟委員會放棄對其進行反壟斷調查的決定。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羅德曼認為,美國企業在全球擴張迅速,管理模式與歐洲有較大區別,所以經常成為歐盟反壟斷的目標。而中國方面的反壟斷專家們認為,美國天生具有大企業情結,歐洲則更喜歡看到市場中有一大堆中小企業。因此,當美國巨頭來到歐洲時,難免招致歐洲人的厭惡。
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說硅谷的IT驕子們從前受到的威脅來自于海外,接下來它們在本土也得謹言慎行了。
就在歐盟對英特爾作出裁決的兩天前,美國司法部發表聲明稱,政府將采取更嚴厲的手段打擊利用市場主導地位妨礙競爭或傷害消費者的企業。
美國司法部還沒有明確提及哪家公司壟斷市場,但政府已經在關注一些來自硅谷的IT大亨。目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就正在調查英特爾在本土市場的行為,歐盟委員會的裁決剛好給它作參考。不過,有分析觀點認為美國政府會首先拿谷歌開刀。
去年,谷歌因為受到司法部的警告,才在最后時刻放棄同雅虎合作。5月份,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同時盯上了它,前者在調查谷歌圖書搜索服務是否有違反壟斷法規,后者則正在審查谷歌與蘋果公司“共享”兩名董事的行為是否會削弱市場競爭。
其實,整個IT業都是反壟斷案的高發地帶,歐洲的西門子、飛利浦,亞洲的索尼、松下等都收到過反壟斷罰單。強者愈強的生存規律在IT業尤為顯著,就像英特爾在聲明中所說,“在一個只有兩家主要供應商的市場中,充分競爭的結果自然是此消彼長”,大型公司在各自的市場中常常占據統治地位,很容易被監督機構盯緊。
全球反壟斷
如果要問貝瑞特眼下最反感誰?恐怕就是歐盟。
這些日子,貝瑞特說自己回想起年輕時曾讀過的小說《地球戰栗》,“這本關于政府進行行業干涉、懲罰成功并試圖控制社會,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書,讓我聯想到歐盟所采取的行動以及我們創業時極度反感的那些事情。”
歐盟是全球反壟斷法規體系最發達和完善的經濟體之一,尤其自克羅斯上任以來,歐盟委員會在反壟斷問題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堅決和高效率,儼然成為最咄咄逼人的反壟斷執法者。全球數十家化工、制藥、機械、汽車、IT等行業的巨頭都被它的法網罩住。
在英特爾表示將提出上訴后,全球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一,英國高偉紳律師事務所的反壟斷律師托馬斯·維杰直言,即將負責上訴程序的歐洲初審法院本身就對壟斷企業的回扣行為十分反感,“如果歐盟委員會在英特爾上訴過程中輕松勝出,我絲毫不會感到吃驚。”
相比之下,在第一個鑄造反壟斷利劍的美國,政府的反壟斷決心卻一直在動搖。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美國司法部1969年對IBM發起的控告,當案件拖延了10余年后,共和黨的里根政府以“沒有必要”為由撤消了司法部的訴訟。
現在,民主黨的奧巴馬政府正試圖清楚地表明對反壟斷的立場。美國司法部負責反壟斷事務的副部長克里斯蒂娜·瓦尼在5月11日表示,美國經濟時下暴露出的一些問題緣于過去10年間欠缺反壟斷監管,由布什政府出臺的一些反壟斷法規阻礙了有效的執法活動,這些法規將被撤銷。
瓦尼是奧巴馬親自任命的反壟斷官員,曾任職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瓦尼對于各個反壟斷機構具有非同一般的了解,”法學教授斯蒂芬·卡爾金斯指出:“她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成員的關系將影響美國兩大反壟斷機構對各個案件的裁決。”
曾經參與了不少高科技企業反壟斷案的硅谷律師加理·里貝克說,在小布什政府時期,硅谷里沒有人對反壟斷話題感興趣,但今后不一樣了。亞洲的韓國和日本也已經成為全球反壟斷的主要陣地。兩國監管機構除了分別對各自國寶級企業三星、LG和索尼、三菱重工等毫不留情地調查或處罰,也把跨國壟斷納入監管范疇,微軟、英特爾等在此都有過不愉快的回憶。
在我國,自首部《反壟斷法》于去年8月1日正式生效后,活躍在中國市場的跨國公司一直是坊間猜測的重點打擊對象。歐盟委員會對英特爾的裁決自然引得國內相關機構和人士高度關注。
業內人士和學者普遍認為,我國尚處在反壟斷初期,法律體系、執法隊伍、辦案經驗等還有待完善,歐盟對英特爾的裁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反壟斷在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改委、商務部和工商總局是我國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發達國家的反壟斷案例和辦案程序等對我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蘋果6月5日向法庭提交了一份請求書,要求其修改自動中止訴訟的規定,強迫Mac克隆機廠商Psystar按照此前預定的時間在11月份出庭受審,表明蘋果仍未放棄將Psystar告上法庭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