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積仁認為,東軟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對時局的準確判斷”,“什么時候應該干什么,什么時候不應該干什么,什么時候采取什么樣的辦法”。
去年6月,東軟剛剛完成整體上市,成功的實現了產權突圍。這被視為繼聯想、TCL之后又一成功突圍的產權改革范例。但劉積仁認為,東軟與TCL不一樣,沒有那么多驚心動魄,一切水道渠成,而這一切的實現,都緣于“識時務”。“產權改革的成功,在于識時務”,劉積仁說。
盡管在一些人看來,“識時務”這個詞似乎有點圓滑,但劉積仁認為,平和舒緩地打造財富,至少可以“保證不犯大錯誤。”“無論發生多大的事情,從沒有見過劉老師發脾氣、恐慌過。”
要“正確地識時務”也不容易,劉積仁坦言東軟過去的17年,是在“犯錯誤中學習”。在東軟,員工習慣稱董事長劉積仁為“劉老師”,身兼東北大學副校長的劉積仁,向往“書一本一本地讀,電影一個個地看”的生活,喜歡“長距離看問題”。
識時務:產權改革平滑過渡
劉積仁認為,東軟在創業早期就開始謀劃產權改革,面向員工開放股權期權激勵計劃,此后十多年中,不斷根據“時務”變化來進行多重路徑鋪墊,最終得以“無風險”實現,這套激勵機制可以稱得上是東軟的競爭力之一。
《21世紀》:東軟去年實現整體上市。在產權改革方面,東軟與聯想、TCL被視為IT企業產權改革的標桿,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
劉積仁:與他們相比,我們很幸運。他們做硬件,東軟做軟件,很不一樣,但在公司資源不斷地優化這一方面,我們是雷同的,在具體策略上,我們的路徑是通過合資、通過合并,通過持股改變我們的激勵機制,到最后整體的上市。
《21世紀》:TCL成功因為惠州市政府認的開明,聯想成功因為柳傳志的大拐彎戰略,東軟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劉積仁:我覺得更關鍵的是我們識時務。
《21世紀》:怎么理解“識時務”?我們注意到東軟的整體上市分為幾步,品牌統一,職工持股,哪一步比較關鍵呢?
劉積仁:我們整上市場的想法比較早。早在1992年的時候,我就在想,要讓公司成為更有激情的公司,一個管理架構比較新穎的公司。當時的想法就是,每位員工都擁有的公司的股份,是公司的主人。
《21世紀》:您是怎么想到這一點的?
劉積仁:我那時候是教授嘛。當時覺得,我不能只靠自己這樣苦,得把擔子放在所有人的身上,那就要給所有人以適合的激勵,所以東軟最開始不斷地讓員工持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創造了一個有競爭力的公司,在這種制度的保證下,我們的文化也得到了保障,既能分享,更能分擔。
其次說就是所謂的識時務,通過合資,引進投資,讓股份結構合理化。
《21世紀》:當時學校里對職工持股難道沒有意見?
劉積仁:不管大家有沒有意見,當時都會問一個問題:這么好的東西,為啥讓人家持股呢,為啥你讓別人來投資呢,你也不缺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1993年抓住了國家鼓勵高技術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機會,實現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改制,開始讓員工持股。所以,我們也不像別的企業搞MBO,我們從最開始走上了一條很健康的路子,沒有那么多風險。
做決策:冒險要有降落傘
“不能賭,不能碰運氣”,劉積仁認為,一個人不怕從懸崖上掉下來,要看后面有沒有降落傘。降落傘包括技術的、資源的、資本等方面的配備。
《21世紀》:當初東軟有很多競爭對手,包括軟件、系統集成、IT服務、健康醫療,很多競爭對手都沒有活下來,為什么?
劉積仁:預測未來很容易,堅持下來,達到目的卻很難。很多年前,很多企業對現在的預測與東軟一樣,但沒有生存下來。
堅持下來,達到目的,需要方法學。第一,要考慮你的競爭對手,對企業發展的整體戰略和路線進行設計,選擇自己可能會獲勝的方向進行,而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第二,要選定方向,還有考慮自己的資源。互聯網時代,大家都選擇互聯網,但活下來的是少數。東軟的做法是,每次進行這樣的選擇,都把東軟作為一個系統,進行充分的檢測,創造一種系統的競爭能力,維持一種系統的穩定性,使得我們有回避風險的能力。
《21世紀》:如何打造回避風險的能力?
劉積仁:東軟在向不同領域投資的時候一定要做獲利能力的評估,并做一個系統的考慮和平衡。當我們有錢的時候,東軟可能會投入到目前看似有風險,但是它卻擁有一個很好的未來發展空間的項目之中。但要避免一種情況,把這錢投盡的時候,就是死亡的時刻。有了安全測試,才能去冒險。我經常給公司員工說,一個人不怕從懸崖下掉下來,要看后面有沒有降落傘。不能賭,掉下去,死就死了,活就活了,碰運氣。要有降落傘,有安全的保障。降落傘包括技術的、資源的、資本等方面的配備。
還有一點,這是底線,如果真正有失敗,也不至于死亡。
《21世紀》:東軟作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專業的咨詢團隊?
劉積仁:東軟主要是內部智慧,要由專業的人來做這件事情。我們會定期和不定期的討論。東軟最近搞醫療,我們把一批很專業的人招到一起,討論行業發展前景,討論競爭對手,有些人從區域市場來,然后形成專業的行業報告。東軟在每一個行業都有這樣的報告。每周開會,開會時間兩到三小時。
《21世紀》:接下來,哪個領域的投資比較大?
劉積仁:東軟現在的投資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解決方案,二是產品工程,兩者投資各占50%。
《21世紀》:收購華信失敗后,你們還會進行新的收購嗎?現在你們已經收購了幾家公司,能不能透露一下?
劉積仁:我們收購了幾家相對比較小的公司。有解決方案方面的公司,也有產品工程方面的公司,不方便透露名字。
《21世紀》:哪方面的?
劉積仁:一是鐵路解決方案的里面,受4萬億投資拉動,中國鐵路建設會有一波高潮,這是解決方案方面的。二是移動終端和手機的設計,這是產品工程方面的。
鐵路IT系統分為好幾個方面,一是大的物流、客流、票務管理,二是自動化的調度,這個相當龐大、復雜的IT系統。未來會有很多機會。
《21世紀》:此次金融危機,各行業都受到一些沖擊,東軟的情況是怎樣的?
劉積仁:金融危機對我們來講,是一次很好的檢閱。可以讓我們審視一下過去走過的路線是不是對頭,審視過去制定的策略是不是正確,我們的抗壓能力是不是達到了要求。
第三個方面是開始行動。如果這時候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有了抗風險的能力,就要做大量的投入,比如進行并購,進行研發投入,國際化拓展,向新的領域拓展。東軟今年就進行了一些并購,并在數字醫療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21世紀》:也就是說,策略是隨機可以調整的?
劉積仁:東軟的模式是根據社會的需求的變化來做事。首先,企業做規劃的時候,要看社會未來的需求是什么。其次,看到需求的時候,要提前做準備。過去東軟發展電信、電力、社保、金融等行業應用,現在發展健康醫療。都是因為提前看到了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提前在這方面做大量的基礎投入和準備。這樣,機會到來時,你才可能獲得機會。再次,要敢于投資,特別是對研發的投資,同時要有足夠的耐力,能夠等到機會到來的那一天。再次,堅持開放式的創新,協作式的創新。為了實現一個創新目標,我們可能會組成一種聯盟,和各方面的力量進行合作,使創新變得可能。
新機會:智慧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劉積仁認為,智慧資源是全球配置的,當中國公司比美國公司更智慧,更有競爭能力的時間,資源就會向中國公司傾斜。
《21世紀》:在新興國家中,處境類似的國家會出現對資源的爭奪,比如中國與印度,經濟危機會導致龍象之爭加劇嗎?
劉積仁:在一段時間內,龍象之爭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中國和印度在全球化的這個過程中,在很多的領域里,我們有相同的競爭能力。比如說我們制造的東西都會很便宜,我們都是人口大國,雙方都希望成為新興經濟的領導者,肯定會有競爭。
過去說印度不制造不行,但現在印度在想制造的事情。中國人肯定要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家,發展信息服務業。所以,無論是高科技的領域,還是制造業的領域,包括未來在世界舞臺上的一種話語權,龍象之爭在未來都是一種事實。
《21世紀》:經濟危機會帶來什么改變嗎?
劉積仁:金融危機對這兩個國家不會有更大的改變。兩個國家的內需市場都很有潛力,都有新興的中產階級,有很多東西都需要建設。不像在美國,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已經走向一種穩定了。
《21世紀》:張亞勤(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說,在信息服務業領域,中國五年內會超過印度,你認同這個說法嗎?
劉積仁:我認為,在信息服務業方面,未來中國和印度會平起平坐。但五年達到這個目標,我覺得早了一點,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也可能是5-10年的時間。
我覺得用5-10年的時間,中國可能會趕上印度。有幾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印度的增長速度在放慢,而中國現在增長速度在加快,二是在軟件與服務方面,中國內需增長在加速,三是世界制造業的升級,特別是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會拉動更大的IT服務的市場。
《21世紀》:制造業的升級,與IT服務的關系是什么?
劉積仁: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說日本,日本過去的產品跟中國現在的產品一樣,都是制造一般、非高端的產品。日本產品參與世界競爭時,不斷地轉型,不斷地向全球拓展。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日本世界上第一大嵌入式軟件市場。
手機、電視機、自動控制設備,所有的硬件產品都需要嵌入式軟件。中國未來制造業的轉型,都要向這個方向發展。發展的過程中,會帶動中國的IT產業,比如自控設備、汽車制造。所有的裝備和設備里面,都要有更多的軟件。
《21世紀》:現在大家都在說“世界是平的”,經濟資源的地理分布似乎不是未來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
劉積仁:過去看經濟資源分布的時候,主要表現為原材料、勞動力。互聯網改變了這一現實。在一個技術與創新驅動的世界里,智慧資源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ヂ摼W有一個特點,讓全球最有智慧的人在一起做研究,在一起學習,在一起討論,國界的藩籬被打破。全球最有智慧的人協同工作,提供了這樣的一種可能,當中國公司比美國公司更智慧,更有競爭能力的時侯,資源就會向中國公司傾斜。
在互聯網大潮下,出現了一種變化。那些創新和服務工作,過去只認為只有美國,或是其他發達國家才能做,現在,新興國家開始大力地卷入了這樣的行業,融入到全球的知識產業、智慧產業,智慧服務業。在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特別是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礎,數量眾多的智慧人才的國家,出現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產業分工,過去是發達國家做高端,新興國家做低端,發達國家做智慧產業,新興國家做勞動力的產業。但是由于互聯網,由于人力資源的新的地理分布,由于現在的全球化浪潮,現在整個世界已經混合了。
《21世紀》:國家的邊界被打破了,公司的邊界被打破了 ?
劉積仁:國家的邊界被打破了,資源的邊界被打破了,公司的邊界被打破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的融合。(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30日表示,截至本月26日,我國家電下鄉累計銷售各類家電近1630萬臺,金額280億元人民幣。 姜增偉是在由商務部等九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打擊借家電下鄉等名義制售假劣產品專項整治電視電話會議上發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東軟劉積仁的中國式生存:識時務者為俊杰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