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輪經濟衰退中,跨國企業似乎受到的沖擊更甚于中國企業。它們如何看待創新的回報?
微軟公司今年年初宣布了重組計劃,其2009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的凈利潤出現了23年來的首次下滑。然而,微軟在2009財年的研發費用卻增加到了94億美元,比上一財年高出10億美元。
1991年,微軟還只是一家數千人的公司,但已成立了研究院,開始投資于長期的基礎研究。時至今日,微軟已經具備了龐大的研發隊伍(基礎研究人員800多人,開發工程師2萬多人),研究與開發的體系也日趨完善。
在微軟中國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宏江博士看來,技術創新并非企業惟一的推動力。拿來主義、規模效應以及由此引發的流程創新亦是關鍵。
數字商業時代:你是如何看待將創新變現的?微軟如何衡量研發的投入產出比?
張宏江:提到“創新變現”,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座談會上,柳傳志先生說,“衡量企業技術創新的最終指標,是能不能為企業帶來差異性,帶來效益”。所以談企業技術創新不能回避經濟效益,只有企業效益好才可以不斷投資于研發,繼而產出更多的效益。
在衡量投入產出比時,我們的CEO史蒂夫·巴爾默對銷售是非常苛刻的,但是對于R&D卻相對“寬容”,因為這決定著微軟公司的未來。
數字商業時代:在你看來,如何才能實現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的接軌?
張宏江:企業從來就不能只關注技術創新。前瞻性的技術一定要和前瞻性的市場判斷結合,才能產生有價值的創新。這涉及到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的分工,兩者的使命截然不同。
在微軟,研究院的首要任務是做業內最尖端的基礎研究,其次要考慮的才是企業的未來;而工程院則正好相反,最關注的永遠是下一代產品。我們最怕做產品的人不談市場,不懂市場。
中國的企業沒有人會糊涂到把技術作為企業惟一的推動力,我們經常容易犯糊涂的地方是,當賺了第一桶金后,不投在長期有利的技術開發上,只想著怎么賺下一筆快錢,但是快錢多是一次性的,多是幸運帶來的,是不可預測、不可復制的。
數字商業時代:哪些技術創新令你印象深刻?原因是什么?
當年比爾·蓋茨提出“讓每個人桌上都有一臺PC”時,還是大型計算機的天下,可是后來個人電腦不僅起來了,還創造了新的生態鏈。所以一定要對市場和用戶的未來需求做預測,將它和技術的發展結合起來。
數字商業時代:靈活確實很重要,很多“山寨”就是靠快速模仿賺到了錢,可是它們在技術創新上卻不見得有成就。你如何看待“山寨”的問題?
張宏江:除了技術創新以外,規模也是關鍵,這就要求企業進行流程創新。
“山寨”大軍里的底層公司是不可能長期持久獲利生存的,但是像聯發科、戴爾等公司,雖然也是在做生產和制造,但它們的創新在于流程的創新,勝在規模。(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惠普這一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項目有一個絕不低調的名字——地球中樞神經系統,簡稱為CeNSE。之所以將這一項目形容為“野心勃勃”,是因為研發該項目的目的是為地球“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微軟張宏江:最怕開發人員不談市場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30/20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