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某著名電子商務網站上周宣布推出電子閱讀器,并稱新產品和亞馬遜的Kindle閱讀器在技術上幾乎一模一樣。有人覺得,憑借技術升級,閱讀器可以從手機和平板電腦手中搶回電子書的市場;也有人認為,僅有技術“貌似”還不夠,要和亞馬遜模式“神似”,還需要擁有大量實體圖書的內容版權,因為閱讀器的牛氣來自電子書內容平臺軟實力的底氣。
國內外銷量相差懸殊
閱讀器近年被手機和電腦搶了風頭,很多人認為,這是閱讀器技術“落后”、用途單一導致的結果。憑技術救市,一直是閱讀器行業流行的話題�,F在有了屏幕大、機體薄、能無線上網還支持3G的國產新閱讀器,有不少人覺得,憑借技術上復制亞馬遜Kindle,電子閱讀器市場將回歸火爆。
國產電子閱讀器一度十分流行,甚至成為時髦禮品。不過用閱讀器讀書,屏幕只能顯示黑白文字和畫面;用閱讀器打發休閑時光,卻找不到豐富的應用程序。對比手機和電腦,閱讀器并沒有技術優勢。所以,從去年開始,閱讀器行業下滑趨勢明顯。有監測報告顯示,目前業內排名前十的企業加在一起,每天賣出的閱讀器也不過2500多臺,大致相當于一家國內三線品牌手機的銷量。今年一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銷售量之和,是電子書閱讀器的110多倍。
與國內“熊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電子閱讀器的銷量在國外市場一路上揚。據統計,美國目前有4000萬臺電子閱讀器處于活躍狀態,和平板電腦的用戶數接近。閱讀器還改變了很多人的閱讀習慣,2011年,通過Kindle購買下載的電子書首次超越實體平裝書,在美國出版界引發不小的震動。
海外電子閱讀器如此牛氣,是因為技術“堪比電腦”?答案并非如此。海外主流閱讀器和國內產品一樣,既沒有娛樂游戲,也沒有彩色顯示。更讓很多人糾結的是,閱讀器屏幕沒有背光,無法像手機電腦那樣在暗處使用,用起來更像讀書看報那樣,得找個亮的地方。領軍的Kindle閱讀器,經過幾代產品升級后,也沒有向手機和電腦靠攏,追求的反而是紙質書的印刷質感。“閱讀器不是電腦、手機的替代品,何必和它們PK?”一位業內人士坦言,目前閱讀器的消費存在誤區,“閱讀器想要火起來,比的不僅是誰上網快、硬盤大、顯示精,比的是誰能提供讀者想要的內容。”
看來,憑技術救市并不靠譜。
內容與終端需要平衡
要使閱讀器牛氣,還得靠電子書內容平臺有底氣。大多數海外成功閱讀器的所有者,同時也擁有大量實體圖書內容版權,走的是先有內容再有硬件的“內容+終端”市場模式。
Kindle之所以能成為閱讀器的代名詞,正是由于其所有者亞馬遜擁有大量電子書版權。僅在美國一地,Kindle銷售目錄上的電子書就有近百萬種。亞馬遜一年7億本上下的電子書銷量,就相當于國內正版電子書銷售量的近千倍。
“除了數量可觀外,電子書還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一位讀者告訴記者,相比一個龐大的基數,自己更在意銷售平臺上有沒有中意的內容。眼下,國內電子書市場中,多的是各種經典名著、職場“成功學”、居家“養生學”,很少看見小說、傳記類實體暢銷書的電子版。有讀者說,一本《喬布斯傳》從去年賣到今年,依舊在為很多電子書網站撐門面。而亞馬遜卻很“潮”,《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的百余款圖書,90%以上可以通過亞馬遜買到電子版,亞馬遜還提供大量雜志期刊、有聲讀物,其電子書的質量、內容與實體書幾乎保持一致。
國內電子商務網站推出閱讀器,看上去和亞馬遜“內容+終端”的運營模式十分接近,但是否擁有足夠數量的電子書版權,內容是否吸引人,業內人士表示還“有待觀察”。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國內電子書產業如何協調好技術和內容的關系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技術只是一小步。閱讀器復制Kindle的技術并不難,但要形成像模像樣的盈利模式卻沒那么簡單。
推薦閱讀
會議室、個人桌面電腦、移動筆記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普通電話等多種方式接入會議,讓用戶無論是在辦公、出差中都能隨時隨地召開會議。為了滿足九方制藥的業務需求,科達摩云視訊為其搭建了適合其企業應用條件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xie/20111229/14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