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和三星在加州圣何塞地區法院的專利侵權訴訟被稱作“世紀之戰”,倍受世人關注。其實在這之前,蘋果和競爭對手的專利訴訟就在不斷上演——蘋果VS HTC、蘋果VS 諾基亞、蘋果VS摩托羅拉等。智能終端方面的國際官司“至今已覺不新鮮”,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為什么蘋果公司在專利訴訟中尤其是外觀設計和用戶界面等方面能夠屢次勝出,究其原因,自然和其專利積累密不可分。那么進一步要探究的就是蘋果公司為什么能夠擁有如此雄厚的專利積累?進而蘋果訴三星侵權案以及蘋果公司雄厚的專利積累對我國的智能終端企業又有什么影響和啟示呢?
蘋果公司的專利是如何煉成的?
1.以制造起家,始終重視硬件實力的打造
從根本上來說,智能終端企業屬于消費電子行業,是需要一定制造基礎的,即便如今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已成為市場發展趨勢,廠商的硬件能力依然不可忽視。蘋果公司具有長期生產PC等消費電子產品的經驗,其一貫追求硬件和軟件的緊密結合。谷歌公司和微軟公司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并著手增加自身的硬度以同蘋果公司相抗衡。谷歌公司在去年正式收購了摩托羅拉以彌補智能終端專利方面的不足,近期又推出了7英寸屏平板電腦。微軟公司曾發布了Kin系列手機,目標人群鎖定十幾到二十幾歲的社交網站愛好者,不久前還自主開發了Surface平板電腦,并將于今年10月發售。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谷歌公司和微軟公司在硬件和制造方面的先天缺陷使其在產品外觀設計等方面的專利積累不足。
2.蘋果公司異常重視工業設計
蘋果公司和喬布斯對于設計的理念是,設計不僅僅是關于產品外觀的,而且必須要反映出產品的精髓,設計是工作品的核心靈魂,并最終由外殼表達出來。從蘋果公司的內部流程來看,產品設計過程和工程及制造結合到了一起,設計師、產品開發人員、工程師以及制作團隊需要通力合作。對于大多數公司來說,設計是被工程技術引領的,工程師們制定產品的規格和要求,然后設計師們再據此設計模型和外殼;然而在蘋果公司,這個過程卻截然不同,在蘋果公司創立之初,喬布斯首先確定了Mac電腦的外殼之后,工程師們才依次制造合適的主板和元件。為了設計出完美的產品,為了良好的用戶體驗,蘋果公司在產品初創階段,會不厭其煩地頻繁修改,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財力,甚至可以不計成本和利潤。獨特的設計讓蘋果的產品與眾不同并積累了足夠的外觀設計等方面的專利。
3.創始人喬布斯熱衷于創新和專利申請
除了管理蘋果的日常運營工作外,喬布斯還在公司的眾多產品開發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iMac電腦到iPod、iPhone和iPad,不一而足。在蘋果的專利組合中,共有313項將喬布斯列為主要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相比而言,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僅被列為9項專利的發明人,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的專利也不過十幾項。具體而言,喬布斯的名字在33項專利中被列在第一位,表明他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超過200項專利是由喬布斯與蘋果設計主管喬納森·艾弗共同開發的。企業家或企業領袖對IT公司的影響舉足輕重,正是因為喬布斯熱衷于創新和專利申請,才形成了蘋果公司雄厚的專利儲備。
雖然喬布斯參與的多數專利都與產品的外形和感覺相關,但最終蘋果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的統領地位,絕不僅僅體現在外觀設計專利方面,還體現在多媒體、多任務處理、觸控設計等方面享有眾多專利,尤其是在和觸控相關的技術上,蘋果公司的專利布局非常深入。
我國智能終端企業亟需加強專利儲備
蘋果訴三星侵權案對中國的終端企業來說短期內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因為目前蘋果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還是三星和HTC,智能手機市場九成利潤都被蘋果和三星占據,而華為、中興等中國智能終端廠商尚不足以與蘋果產生正面沖突。中興、華為等目前僅占據個位數的利潤份額,蘋果公司即使再強大也不會四面樹敵,至于更為弱小的廠商更不會引起蘋果的關注。
但這絕不等于國產智能終端廠商可以高枕無憂了,尤其是那些志存高遠、渴望打造知名品牌、打入國際市場的企業。由于幾年前中國生產的移動終端幾乎全部是以OEM 方式進行,以國外廠商的品牌在市場上銷售,因此一般不涉及專利許可問題。隨著中國生產的智能終端規模不斷壯大和快速進入國際市場,就會變得“樹大招風”,缺乏足夠的專利儲備將使國內智能終端廠家面臨知識產權風險。另外,還有的終端企業設計一些“無用專利”,等到大公司開發產品涉及到該專利時去要求巨額的專利費用索賠等。不過,中國企業要想長遠發展并對蘋果等巨頭構成威脅,就需要不斷彌補專利方面的差距,專心去做具有廣大市場空間和長久生命力的專利儲備,改變守株待兔或急功近利式的申請商標和專利然后再要求索賠的做法。
國產智能終端企業應學習蘋果公司的專利積累經驗。以往是技術重于設計,現在則要凸顯工業設計的重要性,需要在產品外觀和用戶界面等方面去創新。更為關鍵的是,企業尤其是企業的領軍人物要具有專利意識并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創新。對于專利儲備,很多時候并不是高精尖才叫專利,往往產品中一個細微的變動就可以成為創新,就可以申請成專利,從蘋果公司起訴競爭對手的內容中也可以發現這點。
推薦閱讀
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近日就小米手機“期貨論”公開回應:“小米手機從發布到上市的時間差是正常的產能爬坡所需,在正常范圍內。”有業界人士分析,雷軍此言預示著小米2代在發售初期將像小米1代一樣,一機難求。 前日>>>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6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