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王嵐 王淇)從宏碁取消原本計劃于上周四(9月13日)召開的智能手機發布會開始,"阿里云"風波就注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因為從"取消發布會--谷歌施壓宏碁--谷歌阿里云大打口水仗"這一路徑來看,有著吸引業界眼球的一切因素。
記者發現,目前的輿論焦點,大都集中在"谷歌為何打壓宏碁和阿里云"、"阿里云是否抄襲Android(安卓)系統"、"宏碁及其它廠商是否還會采用阿里云"等這些問題上。而同樣值得關注的另一些問題,則被各方有意無意忽略。
谷歌高級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發布的兩份聲明中窺見一二。魯賓在聲明中這樣寫道,"驚聞阿里巴巴首席戰略官曾鳴說,阿里云希望成為中國的Android","你們(指阿里云)的應用商店中還包括了Android應用,包括盜版的"。
谷歌與阿里云的這一爭執,是在中國今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這一趨勢下出現的。咨詢機構IDC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將占全球智能手機發貨量的26.5%,美國則占17.8%。
而對于阿里巴巴來說,互聯網爭先布局手機是一個搶奪用戶、爭奪入口的卡位過程,馬云也深知,這是阿里大戰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布局的重要一環。
阿里云方面認為,目前智能終端的兩個主要生態系統:iOS與Android都有著自身顧及不到的地方,而這恰恰給他們帶來了空間,看到了第三種生態系統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前提下,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通訊行業咨詢總監曾韜在接受采訪時猜測道,阿里云在盜版Android應用上或許也是想打擦邊球,有僥幸心理,想迅速發展壯大,現在的局面也是其始料未及的。
北京尚倫律師事務所陸海天律師告訴IT商業新聞網記者,如果阿里云盜用開發者的APP,或者盜用谷歌的操作系統代碼,開發者或谷歌要拿出相關證據和具體的財物損失數據,不然只能是立案,不可能獲得經濟賠償。如果谷歌起訴阿里云不能拿出具體的財務損失數據,最多只能獲賠50萬元人民幣。
其實,阿里云這一風波也可反映出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依然任重道遠。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法學博士許楚旭認為,中國解決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也決定了中美知識產權沖突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在短期內,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較為嚴重的現狀很難有質的改變,這有多種因素的作用:根據知識產權保護階段性理論,一個經濟實體只有當其整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才能將足夠的資源投入到研究與開發之中(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因此,在該經濟體發展起來之前,其必然經歷一個仿制的階段。直到19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美國才走上了知識產權立國的道路。二戰后的日本、韓國也都經歷了類似的情況。我國目前的發展正處于與19世紀美國相類似的階段,因此,仿制盜版屢禁不絕也屬正常。而且,中國消費者消費能力低下及知識產權觀念淡薄給冒牌盜版商品創造了市場,這是中國知識產權侵權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推薦閱讀
據悉,這項專利的發明者是Cablevision高級產品發展戰略副總裁JonathanGreenfield。上月,Cablevision公司CEOJimDolan對外表示,公司有18項新的產品規劃和用戶倡議正在集中地執行和實現中。這一共享觀看產品是否就是其>>>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