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貴為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中移動在推廣TD-LTE時也深感頭疼,不得不轉身向其他運營商求助,希望眾人拾柴火焰高。
日前,中移動明確表示在推廣TD-LTE的過程中,不希望這一重擔完全壓在中國移動的肩上,應該有其他運營商能站出來與其分擔壓力。知情者透露,在中移動高層列出的"五個不希望"和"五個希望"的建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是不希望TD-LTE只由個別運營商運營,而希望和FDD-LTE一樣,成為全球多數運營商的選擇。
中移動為何奔走呼告,聯通與電信為何不合作,這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心思?
中移動的心思
在即將到來的4G時代,中移動不希望自己背負上獨立推廣TD-LTE的巨大包袱。原因也許只有一個--付出的代價過于高昂。
在推廣TD-SCDMA這一國產3G標準時,中移動已經交納了一筆不菲的學費。在它尚未承擔3G推廣的2004年,時任中移動董事長的王建宙提出"大象快跑"概念。當時,國內手機用戶達3.3億,中移動占65%的市場份額,是名副其實的"大象".
在他擔任董事長的8年時間中,中移動增長到6億多用戶,年收入由1924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5280億元,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但在它承擔起3G推廣的重任后,增長勢頭開始放緩。
在3G時代,中移動一直面臨著TD-SCDMA終端少,高端產品缺乏的難題。另外,TD-SCDMA網絡質量較差,也影響了用戶的體驗。實在地說,移動是想將3G做好,但事與愿違,無論它做Ophone還是移動應用商店,TD-SCDMA特殊的角色身份讓它顯得比較被動。
為了避免在4G時代遭遇同樣的困境,中移動總部高層日前向各省公司負責人寫郵件專門談及此事。"TD-LTE能否成功,取決于其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只有相當多的運營商選擇TD-LTE,只有多數設備供應商提供TD-LTE設備,以及讓有競爭力的終端、芯片制造商一起成為產業鏈的重要一環,TD-LTE才能形成'規模效應'.如果我們成為'少數',無論我們多么努力,都難以成功!"
知情者透露,中移動高層希望在4G實施的初期能選擇D頻段為主的部署方案,這樣才有機會推動TDD規劃方案的出臺,才有可能形成國內多運營商運營TD-LTE的局面。移動高層明確表示:希望TD-LTE形成"規模效應",而不是像TD-SCDMA那樣成為 "少數人"的選擇。
聯通電信不點頭
中移動呼吁聯通、電信加入推廣TD-LTE的陣營,但無奈沒人接招。
聯通對TD-LTE不感興趣,原因是它采用的是WCDMA網絡,其向4G的平穩過渡是FDD-LTE.現在,中移動呼吁它加入TD-LTE陣營,自然不愿意。唯一的不確定因素在于電信。
目前,電信采用CDMA2000的3G標準,它的后續演進標準還處于不明朗的局面。是選擇TD-LTE,還是采用FDD-LTE,需要深思。現在中移動發出如此聲明,顯然是為了拉攏電信。
事實上,聯通對4G不感興趣,在于它的3G已成為它的贏利武器。2012年上半年財報發布會上,聯通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李福申介紹說,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加31.9%,主要原因是3G業務表現搶眼,收入同比增加了一倍,達到269億元。在中國聯通執行董事兼總裁陸益民看來,2012年下半公司的3G業務將帶來更多的利好消息。
"從公司上半年的3G經營情況來看,要完成年初訂下的全年盈利目標應該沒有問題。"中國聯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常小兵也表示,聯通凈利增長主要來自3G貢獻。
電信目前的狀況與聯通類似,在付出了龐大的3G網絡建設成本后,剛剛嘗到3G帶來的甜頭。在此關鍵時刻,這兩家運營商怎會放棄這只剛下蛋的母雞?正是基于這一想法,在8月23日舉行的聯通半年業績發布會上,常小兵坦言:"目前談發展4G技術言之尚早,但會繼續留意發展步伐。"
在8月22日召開的電信半年業績發布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公開表示:"公司并未與政府相關部門就4G牌照使用的頻譜及推出的時間作任何討論。但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公司研究部門已開始積極跟蹤4G技術。"
"4G牌照的發放還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4G網絡在國際商用的案例目前很少,只有少數幾個國家通過拍賣無線電頻率達到發放4G牌照的起步階段,而國內目前還處于實驗和試商用階段。
更關鍵的是,即使運營商已具備實施4G技術的基礎,它能否被消費者接受也存在疑問。據投資公司Piper Jaffray日前對3000名美國消費者進行4G 問卷調查,結果發現47%的消費者認為不需要4G;26%的受訪者認為所有的4G網絡技術都一樣;僅有15%的受訪者認為4G是最好的網絡技術。
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電信、聯通拒絕中移動的建議也就順理成章。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一年之后,蘋果變身為科技領域和商務領域市值最高公司。而且再過數周,蘋果可能將發布兩款產品:其下一代iPhone手機和尺寸更>>>詳細閱讀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