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衛國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調查結果,沒有成為華為、中興全面進軍美國市場的契機,反倒讓其競爭對手獲得了強化其本土市場的機會,而且其他國家也有可能利用這個結果做更多文章。
在美國審查這些中國電信設備公司的報告出爐之際,思科亦推波助瀾,翻出2003年的舊賬,聲稱華為虛假陳述了一些內容。實際上,在過去長達十年的競爭中,思科在不同場合給華為抹黑,將其設備與間諜活動影射到一起,在云計算時代,信息安全是頭等大事。
美國市場是思科的核心利益所在。在這里,他擁有美國一半的路由器市場和三分之二的交換機市場,要知道,美國占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的半壁江山,而且4G網絡支出正給這個市場帶來新的增長機會。利用美國市場提供的資源,思科就可以在全球向競爭對手的大本營發起進攻。
只要美國大本營市場保持穩定,它就可以騰出手來壓制對手。如果反之,大本營市場受到攻擊,那么這家公司的發展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在華為、中興的中國腹地市場,大約在5年前,思科就宣稱,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要對中國進行160億美元的投資。160億美元的投資至今落實的情況目前并沒有看到全面、公開的披露,但如此巨額的投資,有助于思科在中國構筑、鞏固其龐大的生態圈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華為公司就不具備這樣的戰略優勢。華為向思科大本營美國市場的進攻,因為“安全”問題屢屢不得手:2008年,華為聯手貝恩資本收購3COM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絡設備業務落敗;2010年,華為參與Sprint招標受阻;2011年2月,華為收購3Leaf同樣因安全問題被否決。
相比較而言,華為和中興要在本土市場面臨競爭對手強大壓力的情況下展開競爭,并且還沒有辦法大規模地進入對手的市場腹地。思科在中國的收入僅占其全球收入的3%~4%,但卻成功使得中國本土的電信設備市場成為競爭的紅海。相反的,美國電信設備市場幾乎是“現金牛”,美國是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中規模最大、利潤最高的區域。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殘酷的競爭也造就了電信設備中國隊的競爭優勢。華為的競爭力被認為在于低成本,越來越寬、越來越有競爭力的產品線以及越來越富于創新性的技術。思科CEO錢伯斯就稱,25年以前我就知道,我們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將會來自中國,現在來說,那就是華為。
華為在新興市場的優秀業績表明,一旦擺脫政治壁壘,進入美國市場,勢必摧枯拉朽,思科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必將受到極大壓力。如此演化下去,大本營市場承壓的思科,在全球其他市場的競爭力度會逐步消解,而華為也將最終可能統治全球整個電信設備市場。因此,對于華為、中興而言,他們的最大利益在于進入美國市場,而中國政府應在自由貿易的旗號下為此創造條件。
現在有專家稱,中國政府應重新考慮美企在華經營準入尺度,這顯然是不符合中國企業利益的舉措。如果中國當局因而在其他領域采取貿易報復行動,將全面惡化美中貿易關系,反可能讓這些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更加微小,并使得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無法發揮。
無論如何,進軍美國的征程注定不平坦。思科阻擊華為的手段還未用盡,最近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報告的相關指控還包括司法威脅。相關小組稱華為可能涉嫌行賄和腐敗,而美國司法部發言人稱,將對此“嚴肅對待”。
推薦閱讀
封殺華為和中興的真正因素是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因素。就經濟層面來說,封殺華為和中興是在為美國的通訊設備生產商消除競爭對手,提供保護傘和穩定的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殘酷競爭造就電信設備中國隊競爭優勢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5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