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王嵐)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華為內部一份講話稿顯示,對于美國國會的“不依不饒”,華為內部已經決定放棄之前“韜光養晦”的戰略,改為與美國企業正面競爭。
該報道稱,此次美國受阻,或許刺激了華為總裁任正非的“斗志”。在上述華為內部講話中,任正非表示:“今天美國政府把華為逼到這地步,只好奮起競爭,除了超越,華為還有什么路可走?”
中國企業似乎天生背負著一種莫須有的“原罪”,被掛上“不可信”的標簽。關于這個話題,顯然華為最有感觸。從以往交易來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就是華為不折不扣的苦主,多樁在美收購交易都遭到無情否決,海外發展計劃屢屢受挫。華為等中國企業就像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次次的努力都化為徒勞無功,又只能一次次繼續沖擊。
一方面仍需積累技術實力,另一方面的關鍵在于,華為需要變得高調一些。《環球企業家》對此分析說,一個老建議是,公開上市。最新消息表明,華為的確在認真考慮這一計劃,并已接觸投資銀行尋求建議。上市,是用西方世界“聽得懂”、“聽得進去”的語言進行溝通和對話的基礎,這不僅能大大增加公司的透明度,也能提升華為在全球的品牌形象。即使不這么做,若能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增加董事會里的外部人面孔,也是可行方案之一。
另一些有益建議來自本期訪談的幾位觀察人士。比如:1,如果有可能觸發美國在美投資審查委員會的審查,一定不要試圖躲避,不妨主動申報備案,一旦審查通過,相當于把該筆投資帶入安全港。2,將己置于當地法律及思維環境下思考,切勿照搬移植國內思維。3,敏感、難以解釋、受敵意的業務部門不妨分拆剝離變成另一個完全獨立的公司。4,通過在美設立研發機構、加大基礎采購、增加雇員等,游說選區國會議員改變立場,找到盟友。5,傳播貴在融入對方語境。
但是這些建議究竟效果如何,目前尚是未知數。因為在目前看來,市場中存在著“透明的鐵幕”。《21世紀經濟報道》對此說:
當全球GDP停滯、增長紅利日少,矛盾會愈發激烈。
比如,蘋果的成功不僅意味著諾基亞的沉淪,也意味著眾多日本低端相機市場的消失;三星的崛起,直接壓制的就是索尼、夏普、松下三大企業的數碼和電視空間;中國在工程機械設備上的發展,一定會對傳統的日、德企業形成挑戰……
與此同時,各個市場的集中度都在不斷提升,比如,在工業時代,全球主流汽車廠商還有十幾家;到了IT硬件時代,無論是電信設備、PC還是企業網,都只剩下四五家;再到了軟件時代,往往控制操作系統和芯片的廠商只有兩三家;到了互聯網時代,在每個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往往只是一兩家。Google、亞馬遜、Facebook市場占有率都是絕對占優。這也意味著,草原上的野兔、地鼠們日益減少的時候,獅子、豹子和土狼們遲早是要開戰的,直至相對壟斷的均衡狀態為止,或者一方已經取得了接近絕對壟斷為止。
而一旦到了這個時候,企業之間的競爭怎么可能只是企業VS企業呢?企業不但會參與政治游說,也關乎數萬人就業,還涉及到產業鏈上更多人的利益,數十萬甚至百萬級股東的利益……于是,自由市場的法則在這里撞墻了。
所以,你看到,其它國家的電子企業在韓國都是很難戰勝三星的,因為,三星就是韓國的國寶,你一定會遇到文化墻,韓國人寧愿采購本國的產品;你也看到,在日本,哪怕鴻海想收購已經幾近破產的夏普,也非常困難;在澳洲,你難以控制別人視為生命線的礦產資源;在歐盟內部,空客想和英國的BAE合并,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
在全球化的后半場,在貿易共贏空間日益減少、鐵銹時代到來的時候,自由市場信仰早已經撞上了“透明的鐵幕”。按照以前的思維看待貿易,看待產業鏈分工,是幼稚可笑的。
不談政治,中興、華為對美國市場的幻想也該自我熄滅了——扔下幻想,才能更好適應鐵銹時代,適應市場的新法則。
推薦閱讀
有觀點認為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整個手機行業開始走下坡路。不過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稱今年上半年國內手機制造產業正經歷功能機向智能機轉變過程中最艱難的一段,屬于特殊時期。 近日,工信部公布今年1-8月手機行業數>>>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為遇阻刺激任正非斗志 自由市場法則過時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