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針對華為、中興的報告,在國內仍然在引發熱議,有些人士認為中國應和美國一樣舉起保護主義旗幟,約束美資企業如思科等在中國投資。我們則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近30年取得成功的鑰匙,中國要做的不是關上開放的大門,與此同時,應該繼續堅持開放精神,但向美國學習,把握經濟開放與信息安全的新平衡。
美國開始走向反面
“美國的國家事業就是企業。”這是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的名言,深邃地指出了企業與國家興衰的相關性。縱觀美國崛起的兩百年歷史,正是依賴一大批高成長的企業,無論是實體經濟層面的通用、福特、IBM、微軟、思科、蘋果等等,還是金融層面的高盛、花旗等等,從而奠定了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企業是創造財富的發動機,是積蓄財富、容納就業的蓄水池。
柯立芝是在一戰之后任美國總統(1923年~1929年),締造了“柯立芝繁榮”。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經達到48.5%,他執政時期奉行的是“小政府主義”,執行減稅、減少政府干預、開放競爭、自由貿易等政策。
美國當時開始構建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和大英帝國歧視性的“帝國特惠制”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斗爭,一直到二戰之后。
可以說,是法制、公平、開放、競爭,實現了美國企業的崛起和美國的崛起,這種崛起不是靠保護主義來實現的,甚至是靠與保護主義的斗爭而實現的。這種開放和競爭精神,即是人們所理解的傳統的美國精神。
但本世紀以來,美國開始走向反面,違背開放精神,打著各種旗號和幌子的保護主義迭起。最近幾年對中國企業中海油、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等的各種投資約束即是代表。
過去20年美國經濟本身發生了“質”的變化。金融資本的過度與畸形發展,將美國從一個工業資本主義國家,改變為一個金融資本主義國家。隨著金融資本主義的擴張,美國實體經濟競爭力普遍減弱。這既是美國主動向金融資本主義方向調整的結果,也是美國各種要素高成本被動導致的空心化調整。
在這種背景下,眾多美國企業要么自身也金融化,要么就是實體經濟層面的競爭力普遍減弱,比如思科公司。
從2003年到現在,思科十年時間銷售額僅僅提高1倍多,資本市場市值更是降得厲害,高成本壓力之下思科幾乎沒有推出什么新的產品。思科與美國少數政客將此歸因于來自新興競爭對手比如華為、中興的挑戰顯然是荒謬的。可以說主導思科發展的封閉思維起了很大作用,而堅持開放戰略、全球配置產業鏈的蘋果公司則取得了商業成功。
中國不能“因噎廢食”
與美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最近30年來的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30年前一個封閉的中國,已經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國改革開放的潮流已經不可阻擋,在接納全球投資、開放全球貿易方面,中國開放的程度與廣度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比如在電子信息產業,過去10多年,微軟、惠普、蘋果、思科等公司都在中國取得了大發展,都在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存量和增量。他們在推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充分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利益分享者。作為世界領先的科技企業,他們在中國似乎并未遭受貿易歧視、投資歧視待遇,類似中國企業華為、中興當前在美國所遭受到的。
展望未來,中國未竟的改革開放事業在許多層面,仍然要向世界先進國家包括美國學習借鑒,向對手、競爭者學習。
雖然美國在經濟貿易政策方面有封閉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而且愈演愈烈,中國政府對此要有足夠的警惕,但是我們也不能由此得出相反的結論,“以牙還牙”,“以保護主義對付保護主義”。
中國顯然不能“因噎廢食”,關上對外開放的大門。這會阻礙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和經濟建設的步伐。中國不能因為思科等少數美國企業打著各種幌子所挑起的貿易糾紛、對我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一系列禁止行動,反過來改變中國自身的開放戰略,導致中國自身開放精神的衰落。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新媒傳信與中國移動就2011年11月1日—2012年10月31日的飛信業務續約事宜達成協議。目前正在就后續的飛信業務開發及支撐服務工作的內容、商務條款等進行磋商,預計談判周期將較長。 10月22日晚間消息,神州泰岳今日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為中興在美受阻:中國應向美國學習新平衡
地址:http://www.oumuer.cn/a/01/20121229/95276.html